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学研究:中国古代治边政策取得共识

中国边疆学研究:中国古代治边政策取得共识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将中国边疆学的构筑提上研究的议事日程。在此研究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疆治理和治边政策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治边政策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共识,择要者可作如下归纳。三是研究中国的边疆政策,应重视治边思想的研究,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汉唐两代致力于完成统一大业,把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孕育的大一统要求变成现实。

中国边疆学研究:中国古代治边政策取得共识

承载着千年传统、百年积累的中国边疆研究,又经历了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探索,随着中国边疆和周边热点问题频现,中国边疆研究也随之不断升温。在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中国边疆研究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仅仅研究近代边界问题的范围,开始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和中国边疆研究史为研究重点,促成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大发展;二是突破了边疆史地研究范围,将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状相结合,直面当代中国边疆(当然离不开边界线外侧的周边诸国)面临的新状况、新问题,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从而将中国边疆学的构筑提上研究的议事日程。在此研究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疆治理和治边政策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治边政策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共识,择要者可作如下归纳。

一是中国古代治边政策自秦汉时期粗具规模,经隋、唐、元、明诸一统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治边政策可谓集中国封建王朝治边政策之大成,是中国特殊国情的特定产物,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地域的广阔性、内涵的多样性、影响的深远性四个特点。

二是历史上的治边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一朝一代的政治利益服务,但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大趋势的背景观之,其历史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简言之,其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其二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演进;其三有序展开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边疆内地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www.xing528.com)

三是研究中国的边疆政策,应重视治边思想的研究,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鸦片战争以前,古代中国曾四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其中有两次是由汉族统治者完成的,而另外两次则是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完成的。汉唐两代致力于完成统一大业,把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孕育的大一统要求变成现实。元朝统一规模比汉唐更大,疆域也更加辽阔,元朝所创建的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清王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的历史贡献尤为重要。历史上任何时期对疆域版图的有效控制,都比不上清朝。清政府对边疆经略首先实现了国家大一统,进而对边疆地区实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

四是清代的边疆政策未能正确应对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古代中国疆域之边有“内边”“外边”之分。统一时期的边疆经略和治理,通常是指中央政权对控制薄弱的边疆地区所采取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割据时期的边疆治理,通常是指在政权与政权之间的对峙地区和对边疆地区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古代中国历史疆域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为“内边”。明代以前的治边主要是指边疆内部的纷争和割据,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明代的倭患持续了近200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崛起,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地区的外患日益突出,出现了边疆全面危机的严重局面。西方列强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之患。应该说,自明代以降,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可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这种变化的形势,仍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治边政策而不思也不会防备外患,致使前期治边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明日黄花”。清后期治边政策的全面破产,是清朝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真研究清代治边政策的成败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