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的艺术,是语言、文学、行为动作、舞蹈、音乐等艺术的综合。越南传统戏剧包括剧、嘲剧、改良戏、水上木偶、话剧等。
(一)剧
剧是越南的传统剧种,也是越南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剧兴起于陈朝时期,相传为中国元朝俘虏李元吉所授;17—18世纪因得到阮主的青睐而在越南南方获得极大发展,阮主名臣陶维慈曾起草剧剧本《山后》,颂扬阮主自立江山。剧剧目大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内容有不少也是取材于中国的,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说唐》、《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等。剧是综合唱、舞、音乐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唱词多为诗赋或民间歌谣六八体或双七六八体;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剧一方面依赖民间艺术,另一方面还吸收民族礼乐、禅乐及武术动作,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
剧的演出人物一般包括陶娘[15]、小生、老夫、老妇、皇帝、官员、大将、元帅等。陶娘又分为战陶(即女将)、伤陶(即命运悲苦的女子)、风流陶(轻佻风流的女子)、境陶(指小姐、公主等)。小生又分为红生(忠心勇猛、文武双全的英雄)、黑生(心直口快的好汉)、绿生(指绿林豪杰)、橙生(生活在江河流域的人)、歪生(有无穷力量的人)、花斑生(戍边的值得敬畏的人)、白生(好谄媚之人)等等。
剧是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交流的结晶。虽“出身”宫廷,但剧很快便得到了越南民众的喜爱。十八九世纪,从宫廷到村社,从北至南,越南到处可见剧的身影。自20世纪初,剧逐渐式微,改良戏和话剧地位上升。
(二)嘲剧
嘲剧是源于越南北部平原的一种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于15世纪,到18世纪末嘲剧发展形成固定的文艺形式。在民间尤其是农村地区广泛流传,越北农村的节会中少不了嘲剧的身影。因其常常在村亭前表演,因此也被称作“亭院戏”。
传统的嘲剧班子一般由十几人组成,都是能歌善舞的农民,包括一名头人(负责总体事务)、一名诗伯(负责找故事、编剧、分配角色),七八名农民演员分饰陶娘(头上有头盖,手拿折扇)、小生、老夫、老妇、小丑等不同角色,此外还有三四名乐师组成的乐工班,以打击乐为主。农闲时,嘲剧艺人在头人、诗伯的召集下进行排练和演出。
嘲剧唱腔格律固定、生动活泼。其内容多取材于越南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代表性的剧目有《帅云》、《观音氏敬》等。虽然有剧本,但演出也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即演出者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情节的增减,并穿插打诨,这也使得各地的嘲剧形成不同风格。
(三)改良戏
改良戏是年轻、新型的剧种,它兴起于20世纪初的越南南部,是在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基础上,结合西方舞台元素发展起来的。
改良戏曲调丰富,唱腔通俗易懂,道白较剧、嘲剧多,并带有诗歌的韵律,演出的舞台效果好。改良戏题材广泛,多取自国内外的神话、民间故事、小说或剧本。越南传统题材如《陆云仙》、《金云翘传》、《丹与甘》等,移植中国传统剧目如《凤仪亭》等。(www.xing528.com)
改良戏的音乐也十分多元,民歌、传统音乐和新乐在改良戏中都有使用,其中望古调起主导作用,是改良戏的灵魂。乐器方面,改良戏主要使用民族传统乐器如二胡、月琴、筝琴、饭鼓等,后来也渐渐使用一些西方乐器。改良戏还借鉴了中国戏曲中许多传统唱腔和舞蹈动作。
改良戏深受越南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南部。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在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接受了国外尤其是西方的舞台元素;另一方面,以《阿榴的生活》为代表的一批改良戏生动、深刻地反映了越南社会现实,将舞台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加之其语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因而其影响越来越大。
(四)水上木偶
木偶戏很早就从中国传入越南,成为越南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前黎朝时期,木偶戏曾出现在黎大行皇帝的庆生典礼上,当时称“竹山”,即以竹子搭建起一座万寿南山,并造出千奇百怪的动物,再让人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以取乐。李朝时期木偶戏就已较为普遍,而把木偶戏放到水上表演大概出现在李朝中期,1121年的一篇碑文记载了每年8月在洱河(即红河)上演出木偶戏的场景。经此后各个朝代的不断发展,到阮朝时,水上木偶表演艺术已趋于稳定,并有专门的戏班从事表演。
水上木偶戏是以稻作为生的越南人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休闲娱乐的方式,是一种反映农民生活的民间艺术,所以水上木偶戏的舞台常常是池塘、湖或稻田。在水面上搭起一座两层小楼,称作“水亭”。水亭上层用于祭祖,下层做后场,是木偶操纵者操纵木偶的场所,后场前面用一块帘子遮住。木偶操纵者和操纵木偶的技术(在水下)都是隐蔽的,于是水面就变成了木偶们的舞台,岸边就是观众席。以前,水上木偶戏是在白天的露天场地表演的,如今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舞台艺术,演出时配以音乐、灯光、烟花、火炬等舞台效果,引人入胜。[16]
水上木偶戏的内容丰富多采,小到农民、渔民、樵夫的日常生活如耕地、放牛、灌溉、收割、撒网、捕鱼、砍树、挑柴,大到民间竞技活动如击剑、赛马等。越南研究人员从30多个专业的木偶剧团中搜集到了200多个水上木偶节目。越南水上木偶戏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和众多观众,而且它已走出国门,吸引了不少国外的艺术爱好者。
(五)话剧
话剧是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来展开故事的舞台艺术。越南话剧源自西方,最初出现在北部,出现时间与改良戏同步。从20世纪40年代起,尤其是抗法时期,话剧很快在各地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很多话剧团、艺术学校和话剧学校。
话剧的要素包括剧本、演员、音乐以及道具、服装、灯光等。较之嘲剧、剧和改良戏,话剧的题材更侧重反映当下社会的矛盾冲突;演员多为专业艺人;音乐则较多使用西方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较少使用传统古乐。20世纪初,越南的经典话剧有《一杯毒药》、《金钱》等。
越南话剧是西方舞台艺术越南化的结果,它与越南人的日常生活和民族心理息息相关,反映了越南的历史和文化。此外话剧生动、现实、抒情的元素也使其深受越南人喜爱。
音乐、舞蹈、戏剧在越南被统称为“声色艺术”。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较之西方舞台艺术的写实性,越南的声色艺术更具象征性,重在“神”而非“形”。这种象征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讲究对称与和谐,表现在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等方面;第二,通过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或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个细节来表达内容,激发观众的联想,表现在音乐班的构成,舞台剧的动作设计、化妆等方面;第三,运用模式化的表现手法,如嘲剧、剧中将演员分为固定角色等。其次,越南声色艺术具有高度的传情性。民间音乐通过其缓慢的节奏及对音律的讲究来表达内心情感,比如低沉的音色饱含的是无尽的乡愁等等;越南舞蹈动作的含蓄和隽永也有利于表达深沉的情感;嘲剧中的传情性则体现在妇女的角色作用方面,如氏敬的慈悲、氏牟的轻佻、帅云的痴情等等。最后,越南声色艺术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与西方舞台艺术的区分性不同,越南舞台艺术往往是歌、舞、乐、剧的综合;没有严格的悲剧和喜剧之分,而是有悲有喜。灵活性则体现在乐工班的相对随意性、戏剧演员的台词和动作的可变通性、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剧本版本的多样性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