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南主要民族简介及民族特点

越南主要民族简介及民族特点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稻作生产方式和水网环境决定了越族的饮食结构以大米以及大米制品、蔬菜、鱼类为主,鱼露[3]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调味品。岱依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共同的民族特点,属于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三)傣族傣族约有145万人,人数居越南少数民族第2位。越南傣族多居住在肥沃的山谷盆地和河流两岸,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苗族主要以耕种山地为生,生产比较落后。此外,山区、平原、海岛、城镇都有华族居住。

越南主要民族简介及民族特点

(一)越族(京族

越族又称京族[2],现有7 476万人,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和沿海地区最为密集。越族讲越南语,文字为拼音拉丁文。在古代,越族一直使用汉字,后来在汉字的基础上创立了喃字,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越南后开始创立拉丁化文字,经过几个世纪的应用,到20世纪初逐渐取代汉字成为国语

越族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越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雒越的后代,生活在红河平原地区,后来不断向南扩张,至17世纪,越族已经分布在整个越南的平原地区。

越族是农耕民族,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史,在不同的土壤、气候地带培育了几百个水稻品种。另外,越族还种植玉米马铃薯杂粮。越族居住地区河网纵横,水资源丰富,渔业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稻作生产方式和水网环境决定了越族的饮食结构大米以及大米制品、蔬菜、鱼类为主,鱼露[3]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调味品。

越族的手工业比较发达,纺织业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生产的“安南绸”闻名于世。越族的典型服装是男性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宽裤脚的长裤,赤脚或穿橡胶拖鞋;女性着长衫裙[4],丝绸质地宽裤脚长裤。

越族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其庆祝形式和内涵略有变化。

越族人的姓名格式与中国汉族相同。姓(约400多个)是不能改的,世代相袭,以阮、范、陈、吴、黎最多。男子姓名一般都是三个字,如阮志清。姓和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称为垫字。男子的垫字多种多样,女子的垫字多用“氏”来表示,如阮氏玄。

越族主要信奉佛教道教和儒教,也有信奉天主教的。普遍崇拜祖先,每家的正房都供奉祖先牌位,每逢重大祭日或节日均隆重祭拜。

(二)岱依族

岱依族是越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60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北、太原、河江、宣光、老街、广宁和山萝等省。岱依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共同的民族特点,属于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

岱依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基本词汇方面都与壮语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岱依语受越语的影响较多。岱依族多居住在比较平坦的河谷平坝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有着发达的传统农业,家庭饲养业和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岱依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父权制小家庭。岱依族主要信仰大乘佛教,城镇居民也有信仰天主教的,同时受道教、儒教的影响也很深。

(三)傣族

傣族约有145万人,人数居越南少数民族第2位。按他们的服饰颜色可分为黑傣、白傣和红傣三大支系。黑傣主要居住在山萝、老街、奠边等省。在清化、乂安和河静省西部,也有属于黑傣支系的“傣腾”、“傣梅”人分布。白傣主要分布在莱州省的琼崖和山萝省的北安、扶安等县。红傣是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支系,主要分布在山萝省的木州县与和平省的梅州、沱北县。

越南傣族是从中国西南地区迁移去的,与中国云南的傣族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和共同的民族特点。越南傣族多居住在肥沃的山谷盆地和河流两岸,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傣族的家庭饲养业比较发达,手工业还未与农业分开,只能说是家庭副业。越南傣族除红傣人信仰小乘佛教外,黑傣人和白傣人都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越南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留下了许多民间文学作品。(www.xing528.com)

(四)芒族

芒族约有123万人,主要分布在老街、安沛、和平、永福、河南、宁平和清化等省。芒族与越族同源,二者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受傣族影响也较大,住高脚屋,妇女穿筒裙。芒族是农耕民族,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

(五)高棉族

高棉族有约112万人,主要居住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九龙江平原。这一地区古代属于真腊(今柬埔寨),18世纪中叶并入越南版图,因此,这一地区的高棉人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与柬埔寨高棉族保持着一致。高棉族以种植水稻为生,信仰小乘佛教,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很深。

(六)侬族

侬族有约91.5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中国交界的谅山、高平、北、太原、老街、河江、宣光、北江、北宁、广宁等省。越南侬族与中国壮族也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的共性较岱依族和壮族的共性还多,也属于跨境民族。越南侬族大多是10世纪前后由中国广西迁徙去的,与广西左右江一带壮族的“布侬”是同一支系。越南侬族又分为许多支系,由于各支系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不多,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也略有差别。侬族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家庭饲养业和各种家庭手工业比较发达。

(七)苗族(赫蒙)

苗族有约89.7万人,分布在河江、宣光、高平、老街、莱州、山萝、北、太原、河西(今属河内)、和平、清化、乂安等省的山区。越南苗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与中国苗族同源,17世纪后陆续从中国贵州、广西、云南迁来,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苗族大体相同。越南苗族有白苗、黑苗、红苗、花苗、汉苗五个支系。苗族主要以耕种山地为生,生产比较落后。其春节(苗历新年)在农历十一月底。苗族妇女有剃眉毛的习俗。

(八)瑶族

瑶族有68.6万人,分布地域较广,沿中越、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地区。越南瑶族与中国瑶族同源,其祖先是从中国西南地区陆续迁过来的。根据服饰特点分为红瑶、白裤瑶、窄裤瑶、蓝靛瑶等支系。瑶族的生产、生活非常落后,至今还有部分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信奉多种神,有祭祀“盘王”的习俗。

(九)华族

越南有关部门将1975年后改换成越南国籍的华侨和华裔越南居民统定为华族,又称“汉族”,是越南的第六大民族,现有91.3万人。华族大多居住在越南的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市。从地域上看,居住在南部的华族数量更多,仅居住在胡志明市的华族就超过越南华族总数的一半。北部华族大约有30万人,其中广宁省约有18万人,海防市有5万余人,河内的华族也为数不少。此外,山区、平原、海岛、城镇都有华族居住。

历史上,中国人移居越南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从秦汉时期开始,就不断有中国人迁入越南,从事农业、渔业、商业和工矿业,与越南人杂居通婚。宋代以来,随着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人移居越南者日渐增多。南宋末年,由于社会动荡,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元朝明朝,由于战乱,大批士卒流落越南境内。明朝中叶,中越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士赴越经商者众多,越南中部会安古镇浓厚的中国风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移居越南的情况。自19世纪以来,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东南沿海人民大批破产,纷纷外流谋生;另一方面,法国占领越南后加紧开发资源,急需大量劳动力,便采取免税优待等多种手段,吸引众多的中国人到越南开发。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因逃避抓丁、纳税、迫害、追捕等原因而流亡越南。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对越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