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培元对普遍情感的立场批评及其在『生活儒学』研究中的意义

蒙培元对普遍情感的立场批评及其在『生活儒学』研究中的意义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培元同样立足情感本体的立场对实体论提出批评。当然,作者也注意到,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因此能够为本体奠基的情感不只是个体的仁爱之情,而是对它有一个超越,从而成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体验。这就表明,此普遍化的基础是“同情心”,这依然是一种情感。此种意义上的普遍情感论,将宋明理学开启出来的儒家思想的天地精神收回到人的情感中。

蒙培元对普遍情感的立场批评及其在『生活儒学』研究中的意义

蒙培元同样立足情感本体的立场对实体论提出批评。他认为,中国哲学本体的立足点在人的作用心上,本体离不开此本心之大用,而熊十力的体用论与牟宗三的心体、性体都走上了实体论,没有真正立足“作用心”来开显本体。“中国哲学讲‘本体心’或‘心本体’,但这并不是实体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本体存在或存在本体,它是本源性的,但又是潜在的,没有实现出来,它要实现出来,则必须通过‘作用心’,或呈现为‘作用心’。由作用而显其本体,或由功能而显其本体,本体必然表现为作用或功能,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对此,熊十力显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但他没有同实体论划清界限。后来,牟宗三先生也大讲‘心体’与‘性体’,却完全走上了实体论。”[2]此作用心的立足点就是人的情感。当然,作者也注意到,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因此能够为本体奠基的情感不只是个体的仁爱之情,而是对它有一个超越,从而成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体验。

仁作为心灵境界,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高标志。它虽以心理情感为基础,但又必须超越情感,成为普遍的存在方式,这样,就同个别的心理现象、个人的情感欲望有了区别。只有从超越的层面看,仁才是境界,否则,便只是一些个别具体的情感活动,没有普遍意义。[3]

那么如何超出情感的个人性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仁爱情感呢?

蒙培元指出,仁的根源不在对象之中,而在人的心中,它的基础就是同情心与爱这种道德情感。虽然这种道德情感源自个人的内心,人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我认为痛苦的事情,别人也会认为是痛苦的,从而我不愿意的事,也不会施加于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这种推己及人的人之常情就是仁,这样它就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包含了某种“理性”,从而成为一种普遍化的情感。[4](www.xing528.com)

这种普遍化的情感不仅可以超出个人达乎他人,还可以进一步达乎天地万物。但是这种意义上的普遍化和超越,在我看来,并没有真正超出经验。作者的所谓普遍化,只不过是一种基于同情心的推己及人。这就表明,此普遍化的基础是“同情心”,这依然是一种情感。其次,虽然同情心可以帮助我们超出个人化情感,将对自己的爱投射到他人甚至一般的事物上去,从而将“私爱”转变为具有普遍化的“仁德”,但是我们也很容易注意到,这不过是转移并增加了爱的对象,从爱个人转变为爱他人、爱万物,这里的“爱”始终还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都是经验情感层面的爱,只不过是把它的对象作了“数量上”的推广。根据这一思路,仁者与物同体,就会失落为对天地万物的“关怀”或“情怀”。“前面说过,仁的境界不仅是普遍的人间关怀(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且是一种宇宙关怀,比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就表现了这样的情怀。”[5]

因此,这种普遍关怀并未真正实现对仁爱情感的超越,因为只不过扩大了关爱对象,关爱本身依然是情感经验的,依然是个体性的情感。此种意义上的普遍情感论,将宋明理学开启出来的儒家思想的天地精神收回到人的情感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