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儒学:形下之观-『生活儒学』研究

生活儒学:形下之观-『生活儒学』研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仅仅有对生活本源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是不够的,并没有完成哲学思维的任务,哲学的思维最终要落实入形而下学之中,落实到日用伦常之中,转化为现实人生的生命实践,才是哲学思维任务的真正完成。[3]黄玉顺:《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生活儒学:形下之观-『生活儒学』研究

生活儒学的形而下学虽然也是直面外在世界的对象性思维,但这种对象性思维却是笼罩在生活本源的“观无”与“生活领悟”之下,由生生的力量支配着巡视外在的世界,这种对象性观察就不是独立于时空之中的孤立事件,而是与生活本源相贯通,发生于生活本源的“无”与“混沌”之中的理性自觉事件,这种理性的对象性观察不是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因为无论主体还是客体,二者相对而立的背后是共同的生生本体及给出此生生力量的生活本源,故在生活本源视域笼罩下的形而下学的关注点不是存在者之间的对立与差别,而是存在者之间同出一流的相互关系,主体与客体,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体存在,这是中国哲学所具有的整体性思维特质。

这种整体性思维是中国哲学的经典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达的就是这种整体性思维,虽然是对象性的,但却不是将主客体对立起来,而是将主体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而观察之。故本源视域下的形下之观在形式上相似于西方哲学理性的对象性思维,但在思维品质上却与西方哲学具有本质的不同,这是生活儒学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思维困境的终极突破。因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最终要实现于对人伦物理的具体应用之中,只有对形而下学的思维方式实现根本转换,才是人类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也就是说,仅仅有对生活本源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是不够的,并没有完成哲学思维的任务,哲学的思维最终要落实入形而下学之中,落实到日用伦常之中,转化为现实人生的生命实践,才是哲学思维任务的真正完成。

形而上学必须能够指引形而下学,规范形而下学的发展边界与价值取向,才是哲学思维使命的最终完成。仅仅停留在形而上学视域中的思维转变只能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却与现实的生活世界无关,从而只能是头脑中的风暴,并没有现实的意义。就如黑格尔的哲学,建立了最庞大、最完备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而如此完美的形而上学体系却距离人类的现实生活如此之远,以致完全割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接,因此马克思批判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正是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从而作为西方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形而下学并没有真正的哲学形而上学的统摄,在作为百姓生活的人伦日用中,并没有真正的哲学形而上学指引,而是通过上帝规范着人的形下世界,宗教成为支配人现实生活的形而上学,而上帝才是现实引领西方形而下学的真正本体。在现代理性主义崛起之后,随着宗教的衰弱,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真正失落了,尼采亦宣布“上帝死了”,意味着西方文化精神世界中的本体已经消灭了,于是“什么都是可能的”了,形而下学世界就成为“怎么都行”的无意义世界。形而下学如果没有形而上学作为指引,就必然会迷失方向,盲目发展,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注释】

[1]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1期。

[2]黄玉顺:《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从我研究儒学说起》,《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www.xing528.com)

[3]黄玉顺:《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9~120页。

[5]黄玉顺:《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