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节的渠道
网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人际交往的方式已发展到可以将一条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的信息同时发送给许多接收者和互动性极强的聊天室。大学生无论有何种爱好都能在网上找到知音,并可以很方便地加入任何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中。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友谊和爱情。网络也深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层次。这种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和传统的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不同。在网上,交往双方因互不相识且没有利益冲突,更容易产生相互信任,体现心灵的完全自我暴露,从而将交往升华到较高层次,形成全面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造成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怯于与人交往的大学生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里的各种顾虑,自信地与网友进行平等交往,积累交往的成功经验,再投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
网络还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娱乐生活,拓展了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渠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经常使他们感到很疲倦,或单一枯燥,或焦虑郁闷。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宣泄自己的情绪,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有些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变异表现为民族情感弱化。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全球性,大学生在网上接触到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政治观点、伦理观念,都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品质,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使原本的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慢慢被消解或同化,以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降低,民族身份逐渐模糊。
有些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变异还表现为道德情感冷漠。在“人机交往”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机会大为减少,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中而不能自拔,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人们的网络道德情感很容易发生变异,个体可能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非社会化倾向,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有些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足够的同情心。同时也缺乏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在网上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www.xing528.com)
网络给人创造了一种虚拟的交友天地,导致有些大学生在现实中人际关系疏远,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并产生新的人际交往障碍。部分大学生以“人机交往”替代现实的“人际交往”,在这种环境里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之中。过多的网上交往也必然会疏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不少“网上社交高手,网下孤家寡人”的现象的出现。有些学生处理不好与室友、同学甚至老师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现实交往障碍。
(三)有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薄弱
大学生正处于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遭遇挫折时,就利用网络进行QQ聊天、发泄情绪、排遣抑郁,或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形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进而导致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系列生理性不适,终成网络成瘾症。不少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自律性,表现出网络道德意志的薄弱,形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迷恋。网络迷恋在伤害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瓦解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有些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后就会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放纵自己,浏览黄色网站,散布消极信息。有些大学生高度迷恋网络,不能自拔。他们一上网便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受控制,既消磨了意志力,也荒废了学业。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失控时,便产生了自责、懊悔的情绪,但由于无力自拔,随更加放纵自己以摆脱现实。甚至人格发展错位,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现实不同的虚拟人格,导致人格虚伪,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网络社会已不是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较强,道德行为相对严谨。但在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社会里,由“熟人”的关注、舆论、情感等组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被突破,这在客观上也容易导致某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