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

互联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借鉴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理论来分析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过程。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要经过解释网络情境、进行网络道德判断、做出网络道德抉择、实施网络道德行为、形成网络道德人格等五个阶段。个体网络道德的形成是个体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的过程。网络道德的心理结构是个具有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动态稳定的非平衡结构,由网络道德心理过程和网络道德个性心理两大类构成。

互联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

(一)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理论(Rests Model of Monal Psychology)否定了种种道德发展理论用某个单一的变量或心理成分来表示的做法,综合考虑知、情、意、行的各种心理活动,指出了个体从面对情境到产生行动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过程一是解释情境,过程二是道德判断,过程三是道德抉择,过程四是实施行为。我们可以借鉴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理论来分析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过程。

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要经过解释网络情境、进行网络道德判断、做出网络道德抉择、实施网络道德行为、形成网络道德人格等五个阶段。

1.解释网络情境

面临特定的具体的网络情境,个体必须先竭力加以理解,对自己说明当前发生了什么,然后估计可能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它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何影响和后果。在网络情境被解释的时候,大学生还会有情感的强烈唤起,即学生在理解情境的同时就已经可能对事件或人物怀有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这不是指情感可以独立于认知,而是表明随着最初的认知会一下子产生冲动性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唤起常不依学生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会使大学生去突出或抹杀情境具有的某种意义,它对动机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当然,大学生对网络情境的道德意义的理解、解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含有线索检索、信息整合、做出假设、进行推断等,而这些都与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其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程度有关。

2.进行网络道德判断

在解释网络情境的基础上,大学生从各种可能实施的行动中决定其中的哪一个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这也就是做出道德判断的过程。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家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成果。他们向个体直接呈示道德问题的情境,要求对此做出选择判断并陈述其理由,从而了解他们道德推理的依据和道德思维的框架。由此,他们发现了个体道德判断的图式和发展阶段,其中公正观(感)则是图式和发展阶段的核心问题,它帮助个体对社会情境与网络情境做出何为道德上的正确的判断。

3.做出网络道德抉择

在网络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对自己认为在道德上是对的的那个行动所赋予的道德价值超过了其他观念的价值,从而可做出把认识和判断付之以行动的抉择。这是一个涉及网络道德行动的决策过程,有赖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在其价值观体系中处于相对优于其他价值观的地位。这一过程是判断与行动、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必要环节。基于网络道德判断的道德价值观常常不是个体唯一的价值观,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常颇具诱惑力而使大学生不能遵循网络道德判断去做出相应的网络道德抉择。究竟是什么促使大学生把道德价值观置于其他的价值观念之上?又是什么能使大学生从道德判断的认识过渡到做出道德行为的抉择?心理学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良心”,如阿伦弗里德、艾森克等认为,良心使所有的人循规蹈矩,害羞、内疚、惧怕促使大学生变得道德。有的认为是“敬畏感”,如埃里克森等认为,道德动机源自对那些比自我更为伟大的东西,如对国家、上帝、神、宗教等的敬畏或自我服从。有的认为是“遗传基因”,如威尔逊等认为,个体行为之所以能够是道德的,是因为进化使利他主义成为人的遗传基因;霍夫曼等认为,移情是利他主义、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布莱西、达蒙等认为,关心自我完善、关心自我同一性,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动因。有的认为是“环境”,如罗尔斯、科尔伯格等认为,生活在建立了公正和关怀关系的环境中,其结果会使个体承担起道德义务;班图拉、戈尔戴蒙德等认为,个体的道德,只是因其反应获得了强化和模仿的机会,也可以说是个体“学会”了社会行为而已;杜威、皮亚杰等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离不开社会性合作,大学生本人则是其中休戚与共的一员,这种认识是大学生道德的动力。我们认为,大学生所做出的网络道德抉择,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良心和责任感是内因,社会环境是外因。外因是做出网络道德抉择的条件,内因才是做出网络道德抉择的依据。

4.实施网络道德行为

在网络道德抉择的基础上,个体将进一步把网络道德意向具体转化为网络道德行动。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个体具有相应的体能和技能,而且需要个体能明确行动的具体步骤,克服可能出现的阻碍,战胜疲劳和挫折,排除分心和干扰。即这一过程要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共同参与。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道德情感决定人们是否去从事某种网络活动,而道德意志则决定人们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消极体验并且坚持下去。

5.形成网络道德人格

经过解释网络情境、进行网络道德判断、做出网络道德抉择、实施网络行为等四个阶段,网络道德内化完成。再经过多次外化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升华,网络道德观念体系便步入人性格化的层次,迈向网络道德人格化的境界。进入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能够按照已经内化的网络道德取向,长期控制个体的行为,并使之成为长期坚持的行为习惯,他们的一些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和态度,已经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或世界观,网络道德观念达到了人格化的新境界。一个具有网络道德人格的大学生,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行为特征:一是形成了明确一致的方向。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特殊时刻,个体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政治与道德态度都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属于很高水平的选择性反应。它往往表现为不靠事前有意识的思考就能指导网络道德实践的倾向,使得自己高尚的网络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本能反应。二是形成了网络道德人格特征。一定的网络道德观念体系的人格化,是网络道德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层次,此时,大学生已达到网络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二)网络道德心理结构

网络道德心理结构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动力机制。个体网络道德的形成是个体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的过程。网络道德的心理结构是个具有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动态稳定的非平衡结构,由网络道德心理过程和网络道德个性心理两大类构成。

1.网络道德心理过程(www.xing528.com)

它包括网络道德认知过程、网络道德情感过程、网络道德意志过程和网络道德行为过程,是网络心理现象中不稳定的信息加工过程。

(1)网络道德认知过程。网络道德认知是以现实社会认知为基础,对一定的网络道德概念、原理和规则及意义的认识。其过程包括网络道德感知觉与记忆、网络道德思维与判断选择。

(2)网络道德情感过程。网络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网络相互关系、评价自己和他人网络行为时所产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网络道德情感包括网络羞耻感、责任感、理智感、审美感等。

(3)网络道德意志过程。网络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在履行网络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阻碍的心理特征。例如自制、忍耐、刚毅、果断、坚强,或放纵、犹豫、软弱等。它体现出网络道德选择的果断力和实现目的的坚持精神。

(4)网络道德行为过程。网络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产生的涉及网络道德意义的行为。网络道德行为是网络道德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个体运用网络道德认知做出判断并在内心进行复杂的动机冲突而形成的相应的网络行动计划。网络道德行为的变化和发展,实际上是个体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与网络道德意志的综合体现。

2.网络道德大学生心理

网络道德大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构成的网络道德大学生心理,则是网络道德心理现象中的那些稳定成分,它们制约和调节网络道德心理过程,标志着大学生的特点。

(1)网络道德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大学生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网络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能力、网络道德气质和性格方面。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网络道德个性心理特征。网络道德能力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生活中的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独特的完整结构。网络道德气质与性格则是网络道德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涉及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态度和在网络道德行为方式方面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习惯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2)网络道德个性倾向。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机目的性,这种倾向性表现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需要、网络道德动机、网络道德理想、网络道德信念和人生观等方面。网络道德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需要,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道德生活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高级需要,是推动大学生参加网络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它通常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网络道德活动的基本动力。网络道德动机是在网络道德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网络道德活动以达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动力,属于激励人们参与网络道德活动的心理层面。网络道德信念是网络道德心理结构深层系统的最高核心。道德信念是激起人们长久地、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已经内化的道德意识而进行道德活动的需要,是内心真正接受并自愿为之奋斗的信仰,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热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的升华。网络道德心理过程和网络道德个性心理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道德内化心理结构。

3.网络道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首先,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网络道德心理过程和网络道德个性心理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体。网络道德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就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性表现为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其次,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具有动态性。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各个要素都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在不同时期,各个要素的作用与地位并不相同,所以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又具有动态性。

再次,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具有层次性。表现为它包含多个系统,系统内又有多个要素,有的要素还包含许多成分,各成分、要素、系统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同时各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并列的,有的处于深层结构,有的处于表层结构。每个结构可以在横向上分为若干相互联系、制约而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成分,在纵向上分为若干等级。

最后,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存在差异性。网络道德心理结构在个体之间、个体在各个要素的发展上都存在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人们网络道德活动的表现不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