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脱离的场所。应建立健全的网络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管理,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网络言行,使网络中的各主体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国家根据发展需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法治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等在2000—2017年发布了多部关于网络电子公告、新闻宣传、信息和文化安全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了网络工作的方针、治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网络服务功能和网络运作安全等事项,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法律层面和外围环境的保障。
因此,各高校应加强网络法规教育,首先让学生熟悉网络法规的规定;其次走进学生心里,让其知道该为和不该为事项;最后固化为行为自觉遵守。但高校在网络法规的宣传、学习力度上存在不足,如宣传次数少,宣传内容浅,受众数量少,影响力度小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因不了解网络法规而对其难以遵从。所以,高校一方面可利用课堂教学、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由他律转向自律,做到网络“慎独”。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生网络行为规则和规范,如礼貌礼仪,言语文明,诚实守信,不登录、浏览不良网站,不盗用他人信息资源,不泄露他人隐私等,从而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明确而严格的操作标准。同时,将网络法规的要求规范化、具体化与学校德育量化考评制度相联系,形成良性、持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各科教学中,根据学科性质、内容和课程设置,将网络法规的教育和活动渗透其中,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在实践中体验,正确看待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观念和行为。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体现在哲学、教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适宜中国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民族功效。《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道德修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是一个人修身立命之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博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尊重之心,“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友善之心,“孔融让梨”的礼让之心,“大丈夫当容人”的宽容之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有信之心,“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见贤思齐”的进取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耐挫精神,“乐天知命,故不忧”正视环境与悦纳自我的心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夙夜在公”的集体主义思想等,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道德判断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它是衡量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所以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前提。
2.价值观教育
社会生活充满竞争,有竞争就有矛盾,如何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和谐相处,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诸多资源。传统文化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求,但侧重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有视不道义的富贵好比浮云的道义之辩,有杀身成仁的奉献精神,有以先义后礼为荣,这些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观取向。面对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我们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应将其成长中遇到的酸甜苦辣结合,与他们身边的各种奖助学金评定和评优事例相结合,不仅从理论认知上给大学生以教育,更能从情感上打动他们,促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行进,对人和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心和奉献,少一些怨言、少一些冷漠和功利。(www.xing528.com)
3.学习观教育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学做事更要学做人;在不断的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调控能力。古人在学习态度上有每时、每刻、每处学习的学而不止之心,有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不耻下问的谦逊好学之心;在学习方法上有学思结合、同伴学习、梯度学习的方法。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必有悬梁锥刺和凿壁借光的行为却要有这样刻苦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要有精卫填海以及夸父追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除万难;遇到压力时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性,鼓励并相信自己,相信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们也终将会胜利;失意时要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精神境界,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态,使心中始终充满灿烂的阳光。
(三)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在理论基础、方法、功能的侧重点等方面有所差别,但在研究内容、主客体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相交融。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态度及其作用认识是积极良好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识不足。
首先,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实际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在于其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其满足人的要求的程度越大,对人的价值就更大,人们想拥有该事物的动机就越强烈。理想信念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将其与大学生发展和实际需求相联系,才能发挥其价值,才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当前大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理想信念教育要与其成长阶段、需求、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每个人的理想都是多样的,因此不仅要谈远大理想也要谈近期理想。让远大的理想成为近期目标得以实现的导航器,让近期目标的实现成为向远大理想接近的路基。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求真务实,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认真扎实地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在如何实现大学生远大理想方面,教育者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检查。第一,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远大理想是什么,是否合理;第二,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近期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第三,为了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我们要做什么;第四,如何做才能实现我们各个阶段的目标;第五,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教育者要给出必要的引导、检查、帮助和鼓励。
最后,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社会价值的多样化为大学生凸显个性、自立自强、培养创新意识、增强竞争意识等提供了帮助,但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包含什么,这不仅不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易引起大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反感和抵触。高等院校的老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而深刻地诠释是什么和为什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才能展现理想信念教育的魅力,才能达到理念的认同,从而促进大学生努力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