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因共同对事物起作用,但内因起根本性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利用外在因素,更要注重大学生自身积极因素的调动,让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
(一)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自我教育的引导。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多提供“引导与选择”,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灌输与说服”。通过直接考评和他人评价,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激发主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对于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心态、想法和行为。网络弱化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应通过创设情境或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引导大学生深化自我情感体验、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完善和扶持相应的心理健康自助组织,从校、院、班三个层面上以学生为本,贯彻发展性原则,引导与监管并重。利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增强其自主选择性、扩大其现实的社会交往、巩固其社会角色定位、促进其社会化进程。同时,高校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引导其设定阶段性的自我管理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情况,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起到一个督促、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自身的惰性,激发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内省、自讼”“慎独”。“内省、自讼”是对内心的审视、灵魂的拷问,是心理自律的表现,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古人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警句。“慎独”是指在没有他人监督的状态下依然能够按照道德准则和法规要求自己。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网民”而言,“慎独”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针对君子的高尚道德修养的要求。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其“三观”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仍需教育者的引导和熏陶。(www.xing528.com)
(二)开启大学生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元认知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引导和多次的练习形成的。元认知能力一旦形成,它的主导性和激活力就会发生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开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学和调控水平,使其能按照社会要求、道德规范和网络法规调整自己的言论与行为。认知心理学认为,自我教育一般包括自我觉醒、自我控制与自我发展。自我觉醒是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过程,是对自我高度的理性认识。它包含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驱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价值目标的觉醒是自我觉醒关键。因此,教育者应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形成对自我事实判断和价值目标,从而获得自我追求价值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形成网络自觉意识。自我控制是个体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主动掌握,通过对自己动机和行为的调控来实现预期目标,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受情绪稳定性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自尊心、责任感,不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提升自我监控水平,认识自我不足,矫正自我言行。自我发展是个体对新目标确立、修正、执行并进行更高层次的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它可完成自我教育目的的递进,是“现实我”向“理想我”的转化。具有元认知能力的人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当短期目标实现时,个体能自觉地确立新的目标并执行,不断促使自我发展和完善。网络环境增加了选择的自主性、环境复杂性,因此应重视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启发和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