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知、情、意、行都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充满了神奇的诱惑。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转换、归纳、阐述、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大学生处在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成熟的阶段,求知欲强,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网络生活方式的普及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尼葛洛庞帝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但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网络生活中的个体既是网络社会的成员,又是具有选择性和生产性的个人。网上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求大学生选择对自我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被信息的海洋淹没。他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世界里,这种选择行为行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和多样化,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及行动的方向,使个体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代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网络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当代大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培养创造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频繁使大学生对信息消化不良,降低了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大学生在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因为社会化信息的冲突而产生认知失调。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如果不是“无关的关系”,就肯定是“协调”和“失调”的关系。大学生网络生活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同现实生活方式发生着冲突,会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失调。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种社会化途径和生活方式中,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选取后一种方式,但是现实又始终是不可抗拒的存在。可见,虚拟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现实生活方式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会致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认知失调。
过度接触会造成认知麻痹,人们长时间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对该事物的感受性降低,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适应”。网上海量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头脑麻木,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消极影响。从人认知活动的规律这一角度来讲,当外界信息的输入量超过人的正常承载量之后,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因为这些没有经过消化的信息残留会在潜意识中干扰大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势必导致大学生感知能力的降低。
(二)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情感体验的发展过程来看,大学生的情感还具有想象性的特点,常常会有一种不现实的体验。大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在他们的情感中都有强烈的表现。网络生活方式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的空间,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表达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相当程度的“撒谎”行为,需要某种“面具”。网络生活方式的匿名性带来了个体行为方式的去抑性,使个体基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而形成的自我克制力大大减弱。网络生活的“遮蔽”和“再造”作用,能够随意修饰人的身份,使网络自然而然成为潜意识和“自我”宣泄的场所,也成为那些不堪现实生活重负的个体的“心灵的避难所”。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卸掉日常生活中的面具,大胆地将真我展现出来;能得到毫无功利的情谊的关怀和尊重,为郁闷、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找到宣泄口,从而排除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健康;可以突破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建立起和谐、平等、自信的人际环境。这有助于大学生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被正常的社会意识所承认的各种愿望和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缓解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大学生情感的迷失。一是大学生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时,无法体验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很多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血腥和暴力,久而久之,必然引起人情感的匮乏和冷淡,从而在现实中变得麻木,甚至产生网络恐惧、网络依恋、网络孤独、网络抑郁以及网络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障碍,这就必然导致个人情感迷失,同时也给人带来负面影响。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本我展现的需要导致自我的迷失,归属与爱的需要带来了精神的失落,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的是习得无助的强化。”同时,网络生活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倾注大量的情感,而忘记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和需要承担的相应的责任,从而使自身的情感变得麻木。二是大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生活中而产生网络孤独感。长期沉迷于网络生活中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禁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久而久之,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虽然部分人会对虚拟的网络生活感到厌倦,但是当他们试图回到现实社会中的时候,却发现无法再与现实世界和谐相处,于是就会产生网络孤独感。有调查显示:有20%的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感到情绪低落,产生孤独感;12%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生活,与亲人和朋友疏远。(www.xing528.com)
(三)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世原则等。人格特质,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网络生活方式对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在崇尚个性化的时代,网络生活能够大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出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网络无中心化的特质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网络生活方式让大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新文化、新思想,督促个体不断地挖掘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内涵更加丰富的自我。多种多样的网络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已有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冲击,要适应这种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个体也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增强自身的独立意识和社会适应性。网络生活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大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在开放式的网络生活方式中,大量的真善美、假恶丑信息一同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甄别,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平等、民主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人机对话的网络生活中,能充分锻炼自我,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另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化,使大学生失去自我。对于部分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空间成为他们为所欲为的场所,加之很多学校对上网的时间没有限制,很多学生因缺乏自控力和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的猎奇心理而沉迷于网络生活无法自拔。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形象是戴着面具的“虚拟形象”,长期以“虚拟形象”出现,可能会使其在现实中亦出现“人格面具化”的状况,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现实,一味地沉浸在网络世界虚幻的生活环境之中,进而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表现出孤僻、冷漠、紧张、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现象及行为,最终导致人格异化,形成数字化的虚拟人格、封闭人格、迷惘人格以及多重人格,有的甚至不能适应社会的生存。比如一些学生因无法从网络世界解脱出来,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很好地生存,而产生网络孤独感、睡眠障碍,或出现饮食下降、生物钟紊乱、体重减轻、精力减退、能力下降、思维迟缓、自杀意念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现象。
(四)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世界观、从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稳定性差、可塑性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网络生活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充斥着各类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对涉世未深又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在的影响。
一方面,网上的正面信息对大学生“三观”的发展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鼓舞作用。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打破了信息垄断,人机互动带有极大的平等性和自愿性,这种平等性和自愿性,强化了大学生的平等观念。同时,网络生活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给大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结识更多的人群、参与更多的事件,用亲身实践打破了过去的封闭和局限,强化了自身的开放观念。正是由于网络生活强化了大学生的平等观念和开放观念,使大学生更加富有激情地去学习网络中的正面信息,接受网上正确舆论的引导,从而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
另一方面,网上的负面信息对大学“三观”的发展变化具有误导作用。网络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于一体,是无法得到全面过滤的。其中的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毫无障碍地得到传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产生极大的误导作用。网络黄色、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封建迷信等垃圾信息布满众多网站,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学生很难再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领会信息,而必须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来对信息进行辨别,再转化为行为。虽然互联网中资源广泛,信息丰富,但是大量的虚假信息、色情内容哄骗和诱惑着大学生的内心,严重影响他们的是非判断力。另外,网络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导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不断西化。很多网络生活内容,比如网络游戏来自欧美、韩国和日本,这些内容大都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往往与我国的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容易诱导大学生形成对西方文化价值的认同或者否定我国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和人生观的错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