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催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立教育内容、独特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全新教育体系。综观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不难发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缺少整体性推进,多在局部围绕某一方面展开,这制约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限制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网络时代,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其整体功能,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要求。
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方面要确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主要由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等组成,每一个方面又是一个子系统。要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建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要抓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在整合,处理、协调好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双主体互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的一致,探索线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沟通,建构起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各子系统协调统一,既符合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从而全面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可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念、对象、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师资以及管理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一个由若干子体系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运行机制及教育途径与方法等子体系,各子体系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协调程度极大地影响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
(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征
第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虽然在现实中出于种种需要对网络进行监督和控制,但这并不能改变网络的开放性特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处于与其他学科和理论的关联和互动之中,是一种新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综合体系;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开放性应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首要特征。
第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创新性。创新性是网络时代或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一方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要不断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不断创新,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观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运行的发展与更新应紧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生命力。
第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综合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产物,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理论,其体系研究范围具有综合性。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并非是对有关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较好的综合性。
第四,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实用性。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与实践已经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源泉;另一方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也需要拿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深化,必然要求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的改变和更新。因此,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个包括以下广泛内容的体系: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包括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它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推动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等方面。
因此,应在沿用和整合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如教育模式、辅导模式、互助模式、危机干预模式等)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运作模式:主体发展性模式、互动对话式模式和人本人性化模式。达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目标,都应建立和完善的三级目标: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治疗性目标。
2.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依据(www.xing528.com)
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首先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理论体系的构建才能有据可依。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二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对这一现状的掌握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掌握真实的数据和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理性地分析目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讨包括: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基础理论以及理论借鉴。普郎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可见,学科间的逻辑联系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多学科借鉴的科学依据。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需要充分吸收上述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目前,很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了探讨。比如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网络心理学的视野去分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等。这也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多学科整合提供了宏观视野。
4.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包括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分类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大学生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行为特点。因此,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应从大学生网络和网民的现实出发,如运用道德心理的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的现状,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的对策;运用学习心理的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的现状,研究优化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的对策;运用人际交往心理的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心理的现状,研究调适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心理的对策;运用性心理与爱情心理的理论,分析大学生网恋心理的现状,研究调适大学生网恋心理的对策;分析大学生网络沉迷、成瘾的现状,研究预防大学生网络沉迷以及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类型及原因,研究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对策等。
5.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要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需要。就受教育者的需要类型而言,主要有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需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等。首先,要拓展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相关教育内容尽可能满足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需要;其次,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找到宣传教育的切入点;再次,要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需要,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障碍性内容和发展适应性内容两大块。依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较高的特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发展适应性内容为主,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成长适应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一是通过网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二是将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和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
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对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沿用和整合,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借鉴和整合国外心理学的方法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并进行积极创新,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6.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评估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包括其实践途径和实践队伍建设。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主要是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试、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和互动交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反应机制等。在线即时咨询、校园BBS咨询、留言本咨询、电子邮件咨询是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服务形式。
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拥有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是关键。我们应该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选拔和管理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工作,不仅要求教育者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还要求他们熟悉网络专业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网络文化。比如网络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师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其文字表达能力较强。这就需要完整的网络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同时对网络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培养有专业素养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评估是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最后一环,改进和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以评估为依据。高校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来评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在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让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