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辨别、适应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对自己又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所以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心理成熟还未完全发育,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网络便成为他们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但在这种环境中的关系多是虚幻的,在网络中得到的安慰也只是暂时的,当离开这种环境后,被安慰、被关心的感觉瞬间消失,导致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困惑加重,长期下去必然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疾病。
(一)网络成瘾综合征
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lve Disorder,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患者表现为过度上网,每天耗在网上的时间为6小时以上。如果没有上网,则表现得萎靡不振或精神颓废。格里菲思认为网络成瘾与物质成瘾一样,具有突显性、心境调节、耐受性、戒断症状、冲突性和反复性等核心特点。金伯利·S.扬发现网络成瘾和非成瘾人群之间一个显著的区别是:成瘾者通过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非成瘾者则是通过网络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2008年11月9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这一标准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医学界长期以来无科学规范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历史,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上提供了依据。
1.网络成瘾的表现与特征
网络成瘾者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严重。最主要表现为无法自我控制上网时间,多沉溺于网聊或网游,几乎不理会现实生活的存在。刚开始时,成瘾者会出现精神依赖现象,到后来发展成躯体上的依赖,出现一系列生理症状,如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更严重的还会产生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症、紧张性头痛、性情变异等。
2.网络成瘾的类型
根据2008年出台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以下五类:①网络游戏成瘾。它是占网络成瘾比例最高的类型。《中国青年报》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2.0%的人认为玩网络游戏会上瘾,90.6%的人认为网络游戏影响学业,88.5%的人认为网络游戏影响身体健康。学生是网吧的主要顾客,而在大学周围的网吧里,部分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玩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生活。②网络色情成瘾。它是指沉迷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电影和色情聊天等。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正处于性生理成熟后的性满足延迟期,易受到网络色情内容的诱惑而导致成瘾。③网络关系成瘾。它是指过分沉迷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并用这种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人际关系必然有虚拟化的特性。而大学生是一个特别渴望与人交流的群体,由于网络的独特魅力,在大学生中也就形成了网络关系成瘾的电子隐士族,他们迷恋网络关系,甚至逃避现实关系,产生“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④网络信息成瘾。它是指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无太多意义的信息。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网络提供的信息趋之若鹜。然而过度迷恋网络提供的信息也会影响正常的生活。⑤网络交易成瘾。它是指过分沉迷于网上购物、拍卖等活动。网络作为一个交易平台,操作便捷,内容丰富,刺激了很多人的购物欲望。但同时也导致不少人沉迷其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网络成瘾的原因
总的来说,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且多方面的,主要有行为、生理生物学、情绪、认知、社会和发展、年龄特征等。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我们主要归纳出四个方面。
(1)网络本身的诱惑。网络有许多吸引人的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性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上,在网络游戏中可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得到满足等。(www.xing528.com)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第一,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温室,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和社交能力较低,心理脆弱,容易被网络俘获。第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过渡期,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深陷其中。第三,由于大学生活单调,当进入大学后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时,会在以学习为主的生活中感到单调乏味,进而通过网络来追求刺激,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第四,大学生渴望友谊和交流,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孤独感强,人际适应不良,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助,因而到网上寻求支持和帮助。国内外调查表明,性格内向敏感、交际困难的人容易上网成瘾。第五,也有的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无满足感而沉迷网络。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高中时大相径庭,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适应感而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价值感和成就感逐渐消失,进而转向网络,在网络中寻找理想自我,用虚拟的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教养方式也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一,经济基础。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心理负担重,于是他们便开始寻求解脱方式,逃避现实的压力。而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压力的最好选择。因为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使大学生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他们在这个自己能控制的虚拟世界中能得到愉快的体验。一旦迷上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的形成就很难避免。第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仅关注读书和考试,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导致父母与子女间出现沟通障碍。许多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对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不少青少年将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而有的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的监管后上网更是无所顾忌。
(4)压力和社会支持。2003年惠昂(Whang)在网上对13 588名调查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调查对象因为人际关系或工作感到压抑时,诊断为网络成瘾的对象选择上网排解压力的,是非网络成瘾者的2~4倍;非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如找人倾诉)来排解压力。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各种需要是导致使用者网络成瘾的一种原因。例如,网络游戏中的“高手”可能会受到万人景仰,而这点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是体验不到的。网络成瘾者在离开网络后有可能体会到一种失落,对社会支持的要求会促使其重新投入到网络社会中去。而且,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占用了很多社会活动的时间,引起社会退缩行为,如此造成恶性循环,使患者更沉迷于网络而排斥现实的社会活动。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与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尤其又身处社会转型时期,自然有来自各方面不小的压力,因此也是网络成瘾问题的高发群体。
(二)其他网络心理问题
除了网络成瘾综合征外,网络带来的其他心理问题还有网络孤独症、网络人格障碍、网络犯罪倾向等。
网络孤独症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爱情,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我国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学生中,有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人与家人、朋友疏远。长时间沉迷网上交往,忽略外面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会导致人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下降,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出现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感到强烈的孤独,出现网络孤独症。患有网络孤独症的学生一般表现为独来独往,缺少团队协作精神,情感过度个人化,社会适应性下降,神情恍惚,远离同学、朋友和亲人,依赖网络来宣泄情绪和表达情感。
网络人格障碍是以人格结构失衡为特征的网络心理问题。长时间处于网上的虚拟人格与现实的真实人格之间的冲突中,可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同发生混乱,弄不清到底什么时候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时候是虚拟的自我,造成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崇尚主体性和个性张扬的社会,网络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空间,同时也为谎言、欺诈提供了便利。网络的匿名性使谎言充斥于网络的每个角落,面对虚拟世界的信息污染、信息过剩、谎言欺骗、色情引诱等,大学生若不能自制,就会沉迷其中。在人机的交流中,有些大学生在被谎言欺骗的同时,也成为谎言的制造者。长期沉浸在谎言和欺骗中,会导致学生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进而出现人格异化。而且,网上过度的兴奋、紧张和疲劳,还会使学生对现实生活反应异常,如缄默、孤僻、冷漠、紧张、暴力、缺乏责任感等,进而导致机械化人格障碍。
网络犯罪倾向是一种很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某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在网上容易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同时,上网需要一定的花费,如果沉湎于网络生活,又没有足够的钱,也可能诱发学生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导致违法犯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