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而且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这把“双刃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和个体参与性,使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违反人类社会本性的信息内容也在网上广泛传播,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加上国外网络文化恃其强势而加紧文化渗透,导致国外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给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多年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侵蚀和动摇了我国思想工作的成果。
(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
网络信息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不可能。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更加不易。
(二)网上信息交流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破坏欲望
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中,即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自身需求的无限性的冲突之中,大学生尤为如此,而这种冲突一旦失衡,就会转化为破坏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欲望会受到道德、法律、舆论等社会规范的约束,但在网上这种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的所言所行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加之他们的自控力和责任感比较弱,所以就会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当然,大多数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他们需要的有益的东西。但随着网上生活时间的增加,他们中间的一些人逐渐被网上生活所“异化”,他们在网上漫游,或许好奇,或许无聊,或许想证明自己,或许想发泄心中不满,就可能冲动地进入破坏性的心理误区。
(三)各类信息垃圾及“染毒”信息
网络信息并不都是有益的,未经过滤选择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和反动言论也会在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这对于那些辨别力还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们极其有害,会误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网络的虚拟化特征
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人际交往大多都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消解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一些障碍,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热情关怀。但是,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让人感觉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导致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问题。
(五)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也十分庞杂。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由于有些大学生思想空虚,没有起码的辨别能力,且追求不够高尚,志向不够远大,因此,很容易被负面和消极的内容所引诱和俘虏。这些消极的内容会同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www.xing528.com)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也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网络是20世纪首先在美国产生和发展的,在当前,全球互联网信息中的85%、服务信息中的95%是美国提供的,使用的语言也都是英语。美国利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播权和世界通用语言这种强大的文化优势,全方位、全时空推销他们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成为被迫接受西方信息的群体。
(七)网络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又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从而使过去一直起支配性作用的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被动摇,进而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网上信息源数量庞杂,信息的产生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这增加了无意自律的信息生产者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的难度,因此使道德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丧失。
(八)网络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现实社会在某种意义说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相互监督,人们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规范。一旦进入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就不再有熟人的眼光、舆论和感情,因此,依靠社会监督筑成的道德防线极易崩溃,从而造成人们道德人格的缺失。
(九)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养成了只关注自我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他们中有不少人又绝对迷恋网络,长时间只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接受网络创造的虚拟情感、相互关系和沟通方式,满足以屏幕为界面的虚拟的“人际交往”而回避直接面对的矛盾,久而久之便疏远近距离沟通,忽视眼前的亲情和友情,导致人际关系冷漠。
(十)网上信息交流引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网络是一个平台,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开放、自由的空间。但网络也是一个屏障,掩盖了人们的真实面目。网络社区的人际交往是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各自戴着假面具进行交流活动,缺乏真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真实感和取向性。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极其脆弱的基础上。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言论非常随意,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身份和性格极不相称的角色。他们在网络中和现实生活中判若两人,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当多重角色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