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管理机构乃至管理理念、规章和制度诸多方面效仿法国。
1.以法国教育制度为蓝本
中法合作高校都实行法国的选科制、学分制、导师制、主辅系制和多级考试制。中法大学“创办人抱一种高远之理想,求于中国实行一种新教育,以法兰西人之理想,多符于我中国人之理想,遂意识的取法国教育制度为蓝本,参酌国情而创立此校。所以中法大学与其他国际合组教育事业或教会学校不同,中法大学盖欲融会中外,而实现一种理想之教育制度者”[12]。天津工商学院“在不违背教部方案之下,间采欧陆教育制度之精神,尤与法国教育制度,有共鸣之点”[13]。“学校对于功课的追问,紧张的程度犹足惊异,各种考试各种计分,再加上交图,实验报告,几乎和吃饭的次数一样多,每天摆在眼前的总有许多事,想懒一下,是不很容易,再加上同学间的相互观摩策励,使你对于功课上的每一个小问题、小地方,都感觉有深明熟知的必要和兴趣,并且久而久之,能使自己身心上育有无限兴奋,自己的能力也无形增大。”[14]中法合作高校大都建立了周考、月考、学期考、年考和毕业考试等多级考试制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课程考试,按规定,学生在某项课程第一次考试不合格时,可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则须留级。震旦大学通过多级考试制度,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上海中法工学院的考试非常严格,考试成绩实行法国的20分制,学生正常升级总成绩必须达到各课平均11.5分,其中法语、实习、数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课的成绩不得低于10分;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留级一年,但只允许留级一次。[15]在1931—1932年度的升级考试中,参加考试的学生共166人,其中通过考试的115人,有51人没有通过升级考试,其中补考36人,留级7人,淘汰8人。[16]在1938—1939年度的升级考试中,参加考试的学生261人,通过考试升学的有166人,补考65人,留级10人,淘汰20人。[17]如此高比例的学生未能通过升级考试,一方面固然可以说学生素质不高,但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上海中法工学院管理和要求的严格。每门专业课的考试持续8个小时,由任课教师和2个评审委员监考,学生在考场用餐,避免考生与同学或者外界接触而发生作弊行为。考试试卷由任课教师批改,并由评审委员会核实。法语等普通考试也由任课教师和一位评审委员监考,分笔试和口试。中法合作高校所执行严进严出的考试制度,为我国当今高等院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天津工商学院、中法大学、震旦大学等中法合作院校实行大学区制。这不但是因为大学区制具有教育行政独立、专家办理教育的特点,便于衔接大、中、小学之间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从而达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配置,而且还是出于解决生源问题的需要。这些大学在自己的附属中小学内,设置了相当多的法语课程,从小学就进行培养,这就保证了大学能有稳定而法语水平高的生源。
2.引进法国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近代法国多个学科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曾被誉为“数学王国”,巴黎曾是世界化学的中心。大学课程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发展过程看,对于国外先进的教学课程,往往要经历引进、嫁接和本土化三个阶段。从直接引进到实现与国内的课程嫁接,然后达到课程和师资的本土化。中法合作院校对法国的课程正是这么处理的。引进课程后,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加以创新,比如震旦大学的法学课程先教授法国法典,然后与中国法典进行比较,再授以中国法律条例。上海中法工学院的院系和课程设置全仿照法国工业大学,“务求与法比各国工业大学有同等程度”[18]。其铁路专业的课程包括:(一)公共课:详图、草图、设计图、统计表、土地作业、整平图纸、研究与项目、工地考察与考察报告、化学实验;(二)专业实习:机器操作、研究与项目、考察装配、铁路修理、考察正在修建的铁路、考察报告。天津工商学院的“课本多购自法国或由教员编辑。法文课本用Dussouchet,Crouzet和上海震旦大学编的本子。数学课本用Cours d'algèbre和Eléments de Géométrie……等。”[19]为了使教学与时俱进,教师多自编讲义,“本学院所授各门课程,多不用书籍,而用讲义及笔记,盖以现代之科学发明,日新月异,采用后者能将最近之学理与发明,编入讲义,且加以笔记说明,如此不独吻合部章,兼且极富时代性矣”[20]。(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相脱离,而在中法合作院校,很多老师接受过法国正规化、现代化教育,他们讲究科学方法,注重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还用现代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钻研的能力和精神。如中法大学强调学理与应用并重,既重视理论的研究,又重视实践,使“农夫、艺匠皆有学者之知识思想,或即学者同有农夫、艺匠之功力”,充分体现了法国大学的精神。[21]天津工商学院则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非常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安排了假期实习、毕业前实习和平常教学实习等多种实习。
3.双校园模式
双校园模式,是指中方与外方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互相承认学分,学生先后在中外两个院校学习,分两个阶段完成学业,最后取得学位的一种教育交流模式。在近代中法教育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种是“2+2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完成2年学习课程,再到国外的合作院校完成2年的学习课程。北京中法大学医学院采取的就是双校园模式。医学院成立于1931年,鉴于医学院的师资和设备力量有限,学生修业年限分在国内、国外两部分,其办法系依照该校与法国里昂大学订立之协定:“中法大学医学院学生先在国内本校肄业两年,以北平法国医院为实习医院,两年肄业期满考试及格后,送入里昂大学医学院肄业至毕业为止。学生在国内肄业期间得逐渐延长,其在国外肄业期间随之逐渐缩短。”[22]中法大学医学院只开设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目,学生在中法大学医学院学习基础课程,并进行法语的强化训练,为出国到法方的高等院校做好准备。其余学年的学业,则由北京中法大学送学生到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肄业至毕业。[23]依据上述协定,自1933年起,逐年送出学生。这种模式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每年学生报考中法大学医学院非常踊跃。学生在法国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法语能力,学到了先进的学科知识和实用的专业理念和技能,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北京中法大学的其他学院实行的是资送毕业生赴法留学制度,规定每年各院系学生毕业考试满70分、名次在前五名者,由本校资送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留学,由本校发给三等船票一张、治装费100元,并由学校每月津贴国币10元。[24]在1926年至1939年的十余年里,北京中法大学先后资送93名(其中5人因故未出国,实为88人)毕业生赴法留学,其中文学院44人,理学院32人,医学院12人。[25]因为天津工商学院和震旦大学与西方大学和教育机构有密切联系,其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学生在留学上有更多的机会。从1912年开始,震旦大学的一些学生也在震旦预科或正科读了一两年后即赴法留学。[26]1923年,震旦大学明确规定:“得医师文凭者可入巴黎大学5年级医学科实习”。[27]随后有大量毕业生到法国的大学、学院和研究所继续深造。
近代中法双方的教育合作运用了单校园与双校园模式,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