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李石曾在法国创办了中国豆腐公司,从直隶高阳招收了30多名工人。这些工人同宿同食,费用低廉,每人每月饭费仅40多法郎。工作之余,李石曾为工人创办夜校,开设中法文等课程。中国豆腐公司位于巴黎郊区的加尔那·哥伦比村(La Garenne Colombes)。1909年孙中山先生路过巴黎时,参观了这家豆腐公司。李石曾此举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制作各种便宜的豆制品,以寻求解决中国饥荒的办法,第二,吸引中国人到法国,边工作边读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这可以说是他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缘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主要国家都先后卷入战火。英、法、俄等国大批青壮年奔赴战场,人员伤亡极为严重,造成劳动力奇缺,工价陡增。当时北洋政府正在讨论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协约国各国驻华公使都竭力鼓动中国参战,并以中国参战,则战后可以参加和平会议相诱。北洋政府仍犹豫不决,“且事关全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中国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15]。梁士诒遂趁机提出了“以工代兵”计划:“1.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2.德国军械、潜艇,世无其匹,然以一德而抗全世界,战争经年,恐终为协约国所击败,故今日以工代兵,应助协约各国。3.在欧战以法国为最前线,法国壮丁既少,伤亡尤甚,则所需华工应以法国为最急,如派遣华工,应与法国签订优待公约。4.中国尚在中立时期,既不袒德,亦不应袒法,断不能由我政府与法政府直接交涉,只可由商人出名,代政府负责,于契约上亦不能有片言只字以工代兵,以免德国报复,及残害我国海外华侨。”[16]他的计划遭到英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却引起法国军方的浓厚兴趣。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约有720万人参战,150万人战死,急需大量人员。1915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派退役陆军上校陶履德(Georges Truptil)率领法国招工团来华招工。北洋政府遂用“以工代兵”的办法,暗中参战。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后,英军损失达20多万人,面临巨大的劳动力缺口,战争的残酷迫使英国政府开始认真考虑华工招募问题,不得不低下了傲慢的头,向中国求援。英、法、俄等国纷纷来华招募华工,赴欧从事工农业、筑路及后方勤务等工作。1916年5月,税务处督办兼交通银行行长梁士诒与法国签约,成立惠民公司,负责招募华工赴法参战。专为这次招工而设立的中国侨工事务局分别在河北、江苏和广东设立了九个分局,这三省成为招工的主要来源地。至1917年,由惠民公司组织的赴法华工已达20万人。这些华工大部分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先渡太平洋至美洲,再穿过大西洋,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达欧洲战场。华工到法后,即由巴黎管理处分派到各地做工,他们被分成大小不等的营队组织。英国在法国北部一共有23个营,其中有7个较大的营,每营有3000多名华工,其他华工营人数则为100到1000名不等。法国的华工营规模上较英国华工营为小,人数从25到2000名不等,总计87个,分布于法国各地;俄国华工营每营约1000名华工,共10个。[17]一部分华工被分配到各地的工厂干活,另一部分则从事修路、运弹药、挖壕沟等艰苦劳动。法国政府规定华工每周休一天,每天工作10小时。每天薪金只有2.5法郎。华工受到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被编为班、排、连、营。法国士兵对华工进行看守,华工出入受到限制,甚至通信都要被检查。在战争中,后勤部队,特别是辎重兵往往要占很大的比重。如果没有中国劳工在那里替协约国军队背炮弹、送粮食、背伤员和尸体的话,协约阵营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一些华工在法国过着悲惨的生活,常受军警欺凌。华工的艰难处境引起了中国新闻媒体的关注,《益世报》刊登了《留法学商各界呈请驻法胡公使拯救华工文》:“请观克鲁之命案,华工受屈冤而不伸;布加格之格斗,大兵压境,杀人盈城;胥黑沦十九人要求工资,无辜坐罪;戈耳泊三四人休息间游,竟遭惨亡。不仅此者,波多有死刑之宣布,假军事以处华人;都瑟用板杖之淫威,沿清律而恣暴虐,充军默埠者三四百。每日工资仅半佛,苦力马赛者数十名,整日只食于面包。”“官长之野蛮屡击文明棍子,而且赌博不禁、争斗听之,故华工有缢死者,有刺死者”。[18]该文呼吁北洋政府采取行动,维护在法同胞的切身利益。华法教育会动员惠民公司与法国陆军部协商,终于修改了关于赴法华工的合同,提出重视华工教育。“厂家应代工人于工余,组织一补习班,尤重者为法国语言文字,至少于第一年内,授课一年。”[19]华法教育会于1916年3月29日建立了华工学校,4月3日正式开学。先是招收在法多年、懂法语、具有一般工艺常识的工人共24人。这些学员结业后,再做其他华工的教师。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法文、中文、历史、算学、普通理化、图画、工艺、卫生、修身和工会组织等。各方组织了多种方式向华工授课:“(甲)驻所内设课。法陆部为便利华工起见,劝令在住所设课,于华工工毕之后授以法文课一小时,或在工厂授课一小时。”“(乙)华工翻译所设之义务学校。间有一二工团华工翻译,于其暇时授华工以功课。”“(丙)中国留法学生会之演说。留法学生会中有热心华工教育者,组织星期演讲班,教授附近工厂之华工,如杜鲁斯(Toulouse)、里昂(Lyon)、波铎(Bordeaux)等处皆有。”[20]在各类华工学校中,担任法文教学的有米什、欧思同、黎乃德等,担任中文教学的有李圣章、徐海帆、夏震声等。蔡元培编辑了智育、德育等讲义。李石曾则教授“人生术”,即卫生、修身等课程。[21]
当时法国政府非常赞成“华工学校”的开办,不仅借给校舍,每年还给津贴1万法郎,并请李石曾代为拟订华工教育方案并主持之。法国教育部还令外省学区,为华工组织夜校上课。中国侨工事务局曾对“翁日(Vonges)火药厂”华工工与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民国七年三月,入工余讲习所之人数2000人,其中入中文班之人数900人,入法文班之人数500人,入科学班之人数600人。工余自修每天过三点钟以上之人数2500人,工余自修每天过一点钟以上之人数5000人,读《华工杂志》之人数3000人。”[22]不但有大量华工接受了教育,“更有少数俭学会同志,抱以工求学之志愿者,亦入此校”[23]。华法教育会所出版之《华工杂志》,以宣传工人求学为主旨,每月两期,每次千册,分发到华工手中。[24]同时,李石曾、蔡元培等积极动员华工赴法,说明其好处:“一曰扩张生计。我国生齿日繁,而实业未兴,内地人民多求工不得之患。今于欧洲方面,开一侨工之局,不惟国中可以减少无业之民,而他日殖产兴业,尤大有裨于祖国,观南洋群岛及美洲之华侨,可为比例。二曰输入实业知识。我国地产极富,各种工业必将次第建设。建设工业非徒恃少数之工学士,而亦恃多数实验之工人,均有工业上普通知识,另乘欧洲工厂缺人之际,而以我国人分插其间,则各种工业均有多数实验之工人,将来回国之后,默相授受,必能使工业常识普及于人人。三曰改良社会。吾国开化既久,风俗之醇厚固有过于他族者,而相形见绌亦复不少。家庭之倚赖,婚丧之靡费,阴阳之拘忌,娱乐之腐败,诸如此类无可讳言。欧人之知识开明,思想活泼,可为吾之药石。诚以吾国多数工人生活于彼国工界中,耳濡目染,吸其所长,他日次第归国,必有益于社会教育之进行而大减阻力。”[25]不久即招得5000工人,到法后均由华工学校的学员照料。据巴黎通讯社记者稿称:“华工教育,据目前形势观之,其难点,第一是师范人才缺乏,第二是组织之经费不足,故大规模之设备尚待时日。现在华工见勤工俭学生纷纷来法,且成绩甚佳,因而颇引起彼等向上之心。乃各就其居在地组织补习学校,学习中法文语,及其他之机械学识等,现在此种学校,已有十余处。担任教授者,多勤工俭学生。此数月中,据人调查,言成绩皆可佳。”[26]美国青年会也选派多人到法国,在华工中开设英语、法语和华语班。法国陆军部最初以该会为宗教团体,不愿让其参与华工教育,但是美国青年会的势力很大,在法国各地均有分会,再加上资金充足,所以进行华工教育很有成效。美国青年会在华工住所旁边租房或者搭建木棚,作为办事、演讲、读书的场所。美国青年会还向工人做关于战争的意义、政府政策、欧洲地理、社会情况以及公共卫生等的演讲,华工对演讲非常感兴趣。(www.xing528.com)
中国派遣大批华工入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荣誉。由于华工教育的实施,华工边工边学,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18年11月,北洋政府侨工事务局调查后称:赴法华工“派往军火厂、机器厂、坦克厂、飞机厂工作者,为数甚多,名誉颇佳,成绩可睹”[27]。华工不仅成为沟通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使者,而且还产生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意识,形成了中国是世界一员的国家意识。蔡元培、晏阳初、蒋廷黻、林语堂等人曾参与了华工的扫盲教育,从华工身上发现了中国潜藏的伟大力量。一战结束后,华工除约2万人留在法国以外,其余陆续回国。北洋政府要求各地把回国华工安排在各军工厂和其他相应工厂工作。侨工事务局及各侨工事务分局也将具有相当技艺的回国华工分别介绍到相应部门工作。这无疑为我国发展实业增添了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推动了我国工商业的发展。这种在域外开展华工教育的新尝试,对中国的继续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都有着深刻影响和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