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六章:
本章论述了法国天主教组织的教育交流,其以天津工商学院和上海震旦大学为依托,以法国近代科学为内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管理机构乃至管理理念、规章和制度诸多方面直接效仿法国。天津工商学院和上海震旦大学是将国际化目标与本土化倾向处理得较好的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样板。
第二章 中法民间教育交流——从勤工俭学到中法大学
本章论述了中国民间人士、教育界精英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积极推动中法教育交流,从组织赴法华工教育开始,历经发起俭学会、勤工俭学运动,直到建立私立北京中法大学,成效卓然。声势浩大的勤工俭学运动持续时间虽短,但在此后的十余年内不断有学生学成回国,造就了大批高素质学者。众多留法学者和国内知名学者汇集于北京中法大学,北京中法大学遂成为留法的大本营。北京中法大学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校舍、图书、仪器均极完备,堪称国内优良大学之一。受法国大学区制的影响,中法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括研究部、大学部、专修部、中小学部、海外部和特设部在内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第三章 中法政府组织的教育交流
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开始派人员赴法国留学。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派出的留法学生人数更多,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法国政府除了支持教会在华创办教育事业以外,还与中国政府共同创办了里昂中法大学、上海中法工学院和巴黎大学中国学院等。本章探讨了里昂中法大学的建立、学校的自费生、学生的遣返、里昂中法大学与庚子赔款、留法勤工俭学生与里昂中法大学的关系等问题,最后叙述了里昂中法大学的消亡与再生。(www.xing528.com)
第四章 巴黎大学中国学院
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是中国政府为弘扬中华文化在巴黎大学建立的一所汉学研究机构,本章叙述了巴黎大学中国学院的筹建、课程、经费及成绩,并特别指出叶恭绰、韩汝甲和班乐卫在欧美各国普遍筹建中国学院的梦想及其在当时引起的反应。
第五章 法国教育管理体制在华试验
本章首先对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了蔡元培对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设想,然后探讨了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实施背景和经过,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总结了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制的成绩及意义。
第六章 近代中法教育交流的特点
本章探讨了近代中法教育交流的动因,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宗教、政府和民间力量齐头并进;在管理体制上,基本采取中法平等的管理模式;在资金投入上,前期中法共同担负,但中方经费困难,后期依靠庚款;在教育模式上,以法国为模板。最后对近代中法教育交流的作用和启示进行了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