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编辑手记:大学理念与出版社价值观

总编辑手记:大学理念与出版社价值观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出版社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所在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出版社的办社宗旨蕴藉着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是用几句话就可以定义的,但其基本精神是各个大学独自的办学理念,也可以说是大学的风骨。因之,大学精神代表着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来谈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似乎在痴人说梦,一派矫情。

高校出版社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所在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出版社的办社宗旨蕴藉着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是用几句话就可以定义的,但其基本精神是各个大学独自的办学理念,也可以说是大学的风骨。本文所关注的大学精神,首先是大学原本的精神风骨,当然也关心现实的大学诉求。因为我们毕竟生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之一,曾对中国的大学做出了非常经典的评述:“大学者,非有大楼者谓之也,有大师者谓之也。”也就是说,一所有影响的大学,首先是有一批具备大的人格、大的学养的大师。而厦门大学在办学之初也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我以为大学是青年才俊的成长沃土,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祥地,是科技创新进步的摇篮。因之,大学精神代表着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

出版社的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新的特征、新的变化和新的内涵。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不外乎是出版社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出版资源的占有程度和市场的争夺能力。而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倘若离开了对大学理念的趋同而背离了自己的个性和宗旨,纵然在某一时期有不俗的业绩表现,但其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大可怀疑的,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将无从打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则难以形成。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大学精神的本质依旧是创造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的使命是提升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科学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相对应,高校出版社的根本任务则是反映前沿研究成果,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它的目标与大学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就不会左顾右盼而失去定力,就能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不动摇,并由此出发打造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www.xing528.com)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来谈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似乎在痴人说梦,一派矫情。其实不然。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提高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不二法门。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精神恰恰是大学理念的精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理,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出版社,很难成为一个有竞争优势的大学出版社。创新精神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确立自身地位的基石。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有创新精神,始终将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作为自己产品的定位,只会受益无穷,而绝不会适得其反。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例,我们就是以学术精品作为自己的核心产品,以大量原创性、反映学术前沿的学术著作和具有新视野、新体例、新材料的高校教材在市场上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社会关怀精神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在高度信息化、市场化的社会里,现代大学在社会机器的运行中,早已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重要职能。它为社会提供先进的精神产品和科技新成果,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种社会关怀精神贯穿到大学出版过程中,便形成重要的出版资源,不仅占有了丰富的作者资源,还占据了相对稳固的市场资源。爱因斯坦就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我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许多大学出版社就是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把社会关怀精神转化为出版产业的生产力,把目标市场锁定在高校和社会专业人士群体,专注于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