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大型区域文化经济生态的本质

发现大型区域文化经济生态的本质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至今为止,尚未见有该区域文化经济综合研究的学术论著问世。长期以来,中国东南部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这一现象有其特殊的人文土壤,同时,中国东南的人文精神又是与发达的经济相关联的。中国东南区域文化经济所特有的内在结构、发展动因和互动关系,产生了具有独特的社会景观的东南现象。《导论》部分以生态学的立场概括东南文化经济的整体面貌、区域分布,分析其内在结构,阐明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研究的价值与思路。

发现大型区域文化经济生态的本质

(本文原载《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荣获中国图书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东南”,这是一个魅力巨大、引人入胜的地理方位概念。因为这块曾经被冠以“蛮荒”之称的神奇土地在中古时期开始成为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从某种意义上看,“蛮荒”本身就是够刺激的,它意味着一种野性的神秘感:当这种“野性”由于文明的进军而迸发出固有的生命岩浆时,随之而来的社会风情变迁、经济开发、文化流布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亮点,这些内容与远古茂密的森林、奔泻的河流相对应,组合成为特殊的自然、人文风景线,令人神往。

俗话说,“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氏,一方人氏创造一方文化”。中国东南文化是在中国东南这块神奇土地上孕育产生的,其诸多形态蕴含着东南的自然地理本色,也凝聚着社会经济的固有能量。透过东南文化反射镜,我们还可以感悟到深层次里所存在的人性主体品格以及特定的社会价值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东南区域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所瞩目的重要课题。在这个领域,学者们就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经济运作等专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至今为止,尚未见有该区域文化经济综合研究的学术论著问世。

依托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组织一批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精品,这始终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在实施图书精品战略过程中十分关注的事情。1999年年底,通过反复研究论证,笔者决定从文学科入手,策划一部学术大书,作为实施精品战略的切入点。长期以来,中国东南部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这一现象有其特殊的人文土壤,同时,中国东南的人文精神又是与发达的经济相关联的。中国东南区域文化经济所特有的内在结构、发展动因和互动关系,产生了具有独特的社会景观的东南现象。通过与专家的反复探讨,笔者对中国东南现象作了定位,从而形成了这一以经济为主线,论述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特质的选题。选题确定后,笔者约请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支平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詹石窗教授担任该书的主编。随后,两位主编邀请了一批在我国东南区域文化经济各个专题上有深入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组成一支学术基础雄厚、学科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他们分别来自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历史、经济、哲学、文学等学科。

在主编的组织下,各位作者以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研究和写作,历时一年多写出初稿。初稿形成后,主编又用了半年多时间对初稿进行了认真审读和统稿。随后,主编和作者又对书稿作了认真修改。书稿交厦门大学出版社后,该社立即邀请有关专家对书稿进行审读,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对书稿作了细致的编辑加工和校对,美术编辑和技术编辑为书稿的成书也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经过多年的打磨,2003年9月,140多万字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一书终于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首次对中国东南区域的文化经济展开全景式的论述,解剖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内在结构,揭示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发展动因,阐发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互动关系,全方位地勾画出中国东南部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轨迹,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内蕴。

该书所指的“东南”,主要指中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诸省,并延及江西、安徽、江苏南部和湖南东部区域。中国东南区域历经千年发展,在文化、社会、经济诸多领域形成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呈发展优势,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成为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窗口。作为中国文化经济整体网络的重要区域分布,东南文化经济的沉浮兴衰直接影响到全国文化经济的生态结构,通过考察、分析东南文化经济,不仅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主体创造精神,而且可以为当今的文化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激发学术创新。这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学术巨著,通过研究、考察、分析,解读其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其发展规律与运动趋势,不仅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书由《导论》和十四编组成。《导论》部分以生态学的立场概括东南文化经济的整体面貌、区域分布,分析其内在结构,阐明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研究的价值与思路。第一编论述东南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其生态结构、东南地理环境与东南开发、东南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第二编从上古华夏文明社会的成长与东南社会的落差之考察入手,进而阐述百越先民在东南的繁衍及其文化源流、中原文化的传播及其与古越文化的碰撞交融;第三编论述东南宗族的历史脉流、多缘联结、东南宗族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编论述东南海上交通网络与社会经济的繁荣、东南海上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第五编论述东南海商形成的人文地理与经济政治条件、东南海商的发展道路、东南海商的性格特征与归宿;第六编论述五口通商的内部动因、五口通商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与各口通商状况、五口通商时期的外商与华商;第七编论述理学的渊源及其在东南的早期活动、明清时期理学在东南的转变与式微、理学的文化规范与东南的社会经济变迁;第八编论述道教在东南的流布与发展、佛教及其他外来宗教在东南地区的播衍、东南宗教的文化经济作用与现实意义;第九编论述东南民间信仰的由来与社会基础;第十编论述东南民风习俗的历史演变,说明东南民风习俗的区域分布与特色,分析东南民风习俗的精神内涵及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第十一编概述东南方言的发展历史,分别考察东南方言主要类型及其历史变迁,探索东南方言与社区文化圈的关系;第十二编论述东南文学的历史传统与主要成就,考察东南艺术的类型并且进行审美鉴赏,阐明东南文学艺术之交融及其文化经济推动关系;第十三编论述台湾与东南沿海的地缘、血缘、物缘、商缘、文缘、俗缘、神缘之关系,审视台海关系与中国文化经济之发展;第十四编论述东南华侨移民历程、东南华侨华人的文化特征及教育变迁、东南华侨华人商贸经济。全书在分别考察东南文化经济各个侧面的前提下,阐发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其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展示了极为广阔的视野。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在宏观的研究方法上,该书主要采用“生态学”思路,将东南文化经济当作一种生态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提出“东南文化经济生态”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从生成互动的角度解剖东南文化经济生态,指出东南文化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在生态、自为生态、磨合生态的历史进程。主编凭借其深厚的学养,独辟蹊径,以经济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并立足学术前沿,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中国东南经济文化现象。著者认为中国东南文化经济之所以构成一种区域生态,是因为文化经济作为联体存在的社会现象本身具有互动生成的关系。中国东南文化与中国东南经济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该书正是以“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生态”为主旨贯穿始终,让人耳目一新。在微观的研究方法上,该书还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考察、剖析。该书根据14个专题的内容分别采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经典阐释学、语言符号学、宗教社会学、民族心理学民俗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力图使对研究对象的剖析具有深度和广度。(www.xing528.com)

从专题人手,稽考东南文化经济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由于东南文化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反映到逻辑陈述体系中照样必须注意其彼此的联系。基于这样的理念,该书紧紧围绕专题,通过历史追踪和富有时代精神的解读,展示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深厚内涵。从东南文化的自然基础到社会基础,从宗族繁衍到海上交通,从海上贸易到五口通商,从移民侨居到台海关系,从理学教育到民风习俗、宗教信仰,从方言流迁到文学艺术,逐步展开论述,显示了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重视整体与部分的协调,而且专题既考察历史沿革,又注重理论升华,使各个专题形成有机的整体。由于专题的确立首先是把文化作为入手考察的基本对象,各编名称也就没有使用“经济”之类的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经济被撇下不管了,而是以另一种“剥层”的思路来显露经济意义。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说,东南文化与经济是彼此互为“暗示性语言”的。基于文化是一种语言的认识,该书不仅力图找出东南文化中的方言所具有的语法结构,而且力图展现该区域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现象自身的“语法结构”和蕴含其中的意义。

“宏观见道,微观见力”,这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宏观见道”是说全书谋篇布局注意整体的关系,通过高屋建瓴的审视和全方位的把握,揭示东南文化经济的历史脉络及其内在动因、发展规律。“微观见力”是说全书通过各个专题的类型考察和深入分析,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力。作者认为,东南文化经济的发展历史本身存在着整合与离析的关系。“整合”就是文化经济生态中的诸种要素由于时代的原因和社会的需求发生重组,因为重组之后的诸要素具有内在的整体联系,形成合流趋势。“离析”指的是一种文化经济形态因其主体的运作与环境的刺激而分化出新的因素并且逐渐生长、最终相对独立。基于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认识,该书作者通过大量事实说明东南文化经济生态的整合与离析的辩证关系。作者在深入考察之后指出,中国东南区域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具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但最终还是不可能维持原来的状态,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东南区域发生碰撞,从而造成了新的整合与离析。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经济之交流更加频繁,中国东南区域作为开发商较早关注的地方,面对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经济信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多元的文化经济整合,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新的文化经济之离析。

该书在严谨的框架下,各编作者进行了周全的论构,叙、论、评层次分明。在阐明问题时,大都能做到铺垫自然、引用精当、述说到位、评价公允,实现了体例的整齐、文风的统一。

该书从策划到成书历经四年,从作者方面说可谓厚积薄发,从出版社方面说可谓精益求精。该书的成功出版,充分说明了学术巨著是学者和出版人互动与创造的产物,也是精品图书出版方式的有益尝试与创新。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指出:“在《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出版过程中,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不同高校(或研究单位)的学者,为了同一个研究课题,走到一起来了。这是一次研究力量的成功整合,它的合作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将因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料链接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整合研究》(上、下册),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福郎编审策划,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支平教授、詹石窗教授主编,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历史、经济、哲学、文学等学科的20余名专家学者历时四年研究而成。该书篇幅宏大,广征博考,导论之外,分十四个专题,全书共143.6万字,全书(上、下册)定价:人民币125元。2003年9月,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11月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首发式,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博士生导师汪毅夫教授出席首发式。

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学术巨著。全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不少史实和理论方法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分析理路,推动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研究。

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瞩目,产生了极大反响,认为该书堪称传世之作。新华社、中新社和《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等近百家新闻媒体刊发了该书出版的消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等十多家重要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学界同行给予了高度评价: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李伯重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于中国东南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研究固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该书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区域文化经济结构特征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教授认为,过去虽有大地域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从文化经济角度系统研究一个大区域的;该书是在许多具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创新,符合综合创新的思路;这种整合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地区性的文化经济的研究,对华侨华人商贸经济,对海峡两岸的文化联系,对地区性文化经济的开发,甚至对世界上所有地区性的文化经济研究与开发,都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太新研究员认为,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南文化经济的学术专著;结构新颖,资料翔实,理论上多有创新;无论在内在质量上,或是在外在装潢设计上,都达到高标准,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和政府部门公职人员、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案头书。

引人注目的是,该书还用一编《台海关系东南文化经济的特殊分布》专门论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诸多省份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以大量的史实论证了台湾与东南沿海的地缘、血缘、物缘、商缘、文缘、俗缘、神缘关系以及台湾文化与东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从而以精确的史实、精湛的研究,再次论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不可分割的地带”的观点。该书主编之一、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表示,通过研究,可以认为,根据《易经》八卦定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不可分割的地带;台湾岛的发现与文化经济的发展乃是中国东南人民的文化传统与开放精神相结合的一种结果。

该书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2004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荣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