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0期,《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荣获中国社科青年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女性作家们以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交织而成的女性书写,浸润着她们对社会、人生和女性自身的独特体验,展示出一片斑驳陆离的寻找女性自我位置的女性视界。迄今尽管有多种或个别或具体的女作家作品专论问世,但尚未出现对女性文学现象作全方位、综合系统的考察与研究的著作。林丹娅教授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2003年第2版)以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视野,系统考察并研究中国女性作家作品及其书写行为意义,透视了女性文学现象过程,展现了女性精神史的种种形态,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是一部独具风格的文学史论学术著作。
作为一部阐释女性文学历程的著作,按往常的文学史的体例,分为若干时期和阶段,按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体裁,论述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作品。如此虽较省力,却有滑入旧有的窠臼而缺乏创意的俗套,纵然整理编纂之功不致埋没,但其学术价值则受到削弱。《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却独辟蹊径,以反父权制文化中心的视角,透视女性文学现象过程,并形成了沿着这一视角架构的“史”的链带,勾勒出女性文学的流变及发展轨迹。本书在阐述当代女性文学之前,以“被书写的历史”和“抵制书写的历史”为题,重新观照了20世纪之前的女性文学。“被书写的历史”表明了女性在文学殿堂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被男性任意打扮的玩偶。在一个以男性意识为主导的社会里,男性意识渗透、控制了文学,因此女性形象无不渗透着男性意识的刻画,女性在漫长的以男性本位文化为中心的历史中改变了自己的本相而成为他文化的女性。“抵制书写的历史”则表明,女性实际上只能通过角色命运所指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我们似看到,在当代女权意识觉醒之前,女性文学的历史实质是女性成为被殖民化的痛苦历史。作者沿着这一滚动的“链带”前行,将笔触指向本书论述的主体——当代女性文学。当代女性文学,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的女性文学,女性作家以其不断成熟的自我意识和极具艺术个性、内涵丰厚的作品,创造出多种情态的女性文学意境,表现了当代女性的心灵世界。本书为我们勾勒出这样的女性文学发展进程,即女性精神发展轨迹:重构理想的双性世界——两性对峙的写真——当代迷惘:性归何方——新世纪的反旧文化书写。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断代史,也不是女性作家作品论,而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女性书写的心灵史,它贯穿着作者的评论主体。作者通过对女性文学的呈现与观照,张扬了女性精神史上的重要形态——对女性角色不平的呐喊,呈示出一种强烈的女权意识。这是中国女性集体意识创作下的表达主调,也是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女学者、女作家对女性作品重新认识的把握基调和思想主体。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女性作家从习以为常的思维壁垒中破墙而出,对传统的书写进行抵制和反抗。(www.xing528.com)
“五四”时代受变革之惠的知识女性,在撕破角色的文化服装后,在她们大量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里,最显著的特点是“父亲”角色的淡化、弱化,甚至隐没。但它的反封建的成效似乎微乎其微,少女们在婚姻自主的胜利之后,又在新的名义下重新成为从属物。作者认为“五四”女性文学对角色与命运缺乏全面冷静的理性思考。当代新时期文学的女性书写形成一股社会潮流,蔚为壮观,女性作家“对自己性别意识的漠然”,呈现出反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的文学景观,女性解放呈现在女性的自然存在之中。作者呼唤重构理想的双性世界,认为身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在重新扬弃之中,重构一个理想的双性世界是反映在女性书写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价值的想象。
作者林丹娅教授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作家,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以意境飘逸、细腻、富有韵致见长。同时,作者又在大学执教,具有敏锐的鉴赏感悟触角和厚实的理论素养。这些客观条件,使她把生活、创作、鉴赏、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这部个性独具的学术著作。本书的论述独具风格,它将逻辑推理隐含于细针密缕的论析中,形成审美直觉与科学思辨融为一体的阐述模式,理性与灵气交相辉映。我们阅读这部作家学者的女性文学研究专著,犹如读一部情理交融、至情至性的女性心灵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