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1期,《陈景润》荣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与出版社同仁策划出版文集《走近陈景润》、长篇传记《陈景润》选题时,我脱口而出:“陈景润是一棵小草。”众人诧异,自己亦愕然。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的科学泰斗,怎么会是微不足道的小草呢?当你走进陈景润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就会看到:一棵无人知晓的小草,在风雨摧折下倔强生长的历程。无论是迎风摇曳的小草,还是森然挺立的大树,人生舞台的角色虽有嬗变,但在实现价值理想的途中,他所讲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命线。
真实的陈景润是一位勤奋刻苦、单纯率真的科学殉道者,他忘我献身于科学,在常人看来那种苦行僧的生活,色调晦暗,少有滋润,既呆板乏味又泯灭自我。70年代末,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风靡神州大地,刮起了一阵尊崇科学的旋风,在一代学子的心灵中催发了刻苦攻读的种子。随着时光推移,陈景润精神成了一种幽默,他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甚至是糊里糊涂地生活,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傻冒”。君不见,他为了摘取漫漫长路尽头的一颗“明珠”,埋首耕耘,不问收获;在熙熙攘攘的七彩人生大舞台上,甘做一棵无人问津的小草,也不在乎当一只“丑小鸭”,岂不是愚不可及?可谁人知道他心中自有一个大我,他对生命的过程不旁骛,不攀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锁定人生的频道,咬住青山不放松。林语堂说过:“天下大聪明与大糊涂相去只有毫发之差。”陈景润是不是天才也许永远会有歧见,有多才多艺、聪慧超常的天才,也有术业精深、成就非凡的天才。陈景润的执着,陈景润的糊涂,交集而成的生命乐章,无疑是大智慧、大聪明的生命强音。(www.xing528.com)
陈景润曾经踟蹰街头,备受人间的白眼,内心的自卑和自强噬咬着这个落魄的“丑小鸭”。他有幸得到“伯乐”王亚南、华罗庚的提携,带着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希冀进入中国科学院这一科学的圣殿。他蜗居于一间几平方米的斗室,苦思冥想,奋力演算,几同不食人间烟火。在他成名之前,他像一棵无人垂顾的小草,纵然不乏阳光雨露的恩泽,但少有关爱和呵护。他是个独行侠,在科学的道路上斩关夺隘,周遭是那样的冷寂,但内里却有一片丰富多彩的求证世界。他对寂寞的赐予称额有加,因为寂寞是创造的伴侣。在他看来,没有柴米油盐的生活之累,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之烦,如此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外部世界纷纷扰扰,他可以做到闭目塞听,他摒除一切世俗的诱惑而独享自己的精神美餐。一首歌唱得好:“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可是,那是一种失意之后的自我慰藉,在百无聊赖中的孤芳自赏。像陈景润那样把寂寞作为自己事业的底色调,让寂寞把自我高高供奉,这才是大智慧、大聪明者的美丽。反观今日,急功近利成了时髦,实用主义、商业哲学尾随着许许多多的聪明人,当他们也唱着“寂寞让我如此美丽”的时候,只不过是用老庄哲学来抚慰自己失衡的心态,而绝不是想守住一方寂寞,成就某项造福于社会的事业。
生命的质量是人生的内核。搏击风雨,体验争斗,追求激烈与心跳,是一种人生;坐拥书城,品茗听雨,探索真理与新知,也是一种人生;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寻找快乐与享受,也不乏是一种人生。但世俗中的人生更多的是淡泊如水,潺潺有声却少有电闪雷鸣。这形形色色的生存方式,其生命质量之高低是不言自明的。如何把握生命的质量,这是一种人生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从从容容、本本分分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一切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有的人信奉人生能有几回搏,不断地给自己设立冲刺的标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生轨迹,前者注重的是过程,后者关注的是结果,无论是哪一种生存方式,只要胸中装有一个大我,其生命都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以为陈景润的人生有大理想、大目标,但更注重的是过程,他不会没有想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在他有生之年可能是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他也许根本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回报。他摒除了一切人生的享受,在其糊里糊涂的日常生活的表象下,内心却弹奏着美妙的音符,因为他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当然,陈景润是个天才,他的行为方式有其极端性,未必都值得效法,但他不矫情,不虚荣,更不为了某种实惠而搞“假冒伪劣”,这是一种真的生命,是掷地有声的高质量的生命。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走近陈景润》《陈景润》(传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科学奇人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大智者还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独具的生存状态,而生命质量这一人生方程式,还有待各人自己去求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