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总编辑手记

《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总编辑手记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告诉后代》是一部描写“老三届”人人生旅程的纪实作品,其中绝大部分篇章是反映知青生活的。作者们从各个侧面、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厦门“老三届”知青在闽西红土地的生存状态,也有少量篇什是外地来厦的“老三届”知青的作品。1969年9月,是厦门“老三届”中学生刻骨铭心的日子。《告诉后代》就是这样一本缠绕着“知青情结”的书,它是厦门市老三届人的人生纪实。在林林总总的知青图书中,《告诉后代》将以自己的特色脱颖而出。

《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总编辑手记

“老三届”的话题,“老三届”的话语,“老三届”的文章,似乎已是明日黄花,不再引人注目了,因为青春的激情,往日的伤痕,总是要随着时光的流洗而变得苍白,纵然是“老三届”这一特殊群体的圈内人,当他们对后代提起那段往事时,其神态也从激昂日渐式微。当我编完《告诉后代》这本书的时候,依然为这一代人的经历所动情。

《告诉后代》是一部描写“老三届”人人生旅程的纪实作品,其中绝大部分篇章是反映知青生活的。作者们从各个侧面、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厦门“老三届”知青在闽西红土地的生存状态,也有少量篇什是外地来厦的“老三届”知青的作品。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原生态地表现了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的一代人,在青春韶华时节的人生际遇。这里没有多少文学的雕琢,更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愫,有的只是直面人生的刻写,在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中,汩汩流淌着青春的热血。

那远逝的生活在追忆中一幕幕清晰地显现出来,作为当事人的他们真是百感交集。1969年9月,是厦门“老三届”中学生刻骨铭心的日子。火车站的站台上,人头攒动,汇集着送行的亲友。两万多名中学红卫兵就要从这里起程,改换为新的社会角色——知青。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站台上凝固的空气爆炸了,“撕心裂肺的哭叫声、悲痛欲绝的呼喊声响彻车站上空”,列车渐渐远去,车厢内则是《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嘹亮的歌声。这就是“老三届”知青,尽管前程茫茫,但浑身依然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中还有人写了决心书《强烈要求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前面等待着他们的是烂泥田、蚂蟥、砍柴、做饭……少不更事的他们,沉入社会的底层,看到“受伤农妇流出的血是菜色的”。他们也努力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可是乡亲们如“捡猪屎”的阿婆等等,却将他们视为来争饭碗的。他们这才明白什么叫生活。他们的革命热情没有持续多久,生存竞争便严酷地摆在他们的面前。

当知青生涯结束的时候,多少人都有点胜利大逃亡的味道。还来不及收拾好那份沉甸甸的乡情,收拾好那份青春的热情、汗水和苦涩,就脚步匆匆地挥手而别。你想,看到稻田一茬茬由青转黄、由黄变青,一个个春秋无情地从身旁溜走,时光没有停歇,自己却年复一年地依然面壁寂静的大山,面对茫茫的荒原,那种无奈,那种失落,只有处在那个年代的知青才能体会得到。

岁月洗旧当年的故事,而“知青情结”却沉淀了下来。有人说“蹉跎岁月”,有人说“青春无悔”,因为虽然同为知青,一同走过了那个年代,但每个人留下的青春印痕却是千差万别。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一段精神炼狱的历程,绝非如诗人所吟,“一切痛苦都将过去,而过去了的,就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无论是视其为“蹉跎岁月”的人,还是认为“青春无悔”的人,在其内心深处都不无沉沉的人生叹谓。平凡者的伤痕虽已平复,但是,在这五光十色的社会转型的大舞台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是被遗忘的一族,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生存竞争,他们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成功者的“勋章”虽然熠熠生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是,当年的种种磨炼,却绝非如歌岁月。

然而新生代对父辈们的“知青情结”却有另类的感觉

“你们年轻时历经坎坷,但也丰富了社会阅历,不像我们这样平淡无奇,这是生活给你们的馈赠。”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对“老三届”当年的革命激情和苦斗经历颇为钦慕。当然,他们绝不希望历史重演。(www.xing528.com)

“你们无非是在农村种了几年田,就那么荣耀地唠叨个没完没了?”对“忆苦思甜”十分排拒只习惯于横向比较的下一代,对父辈知青的人生经历耳熟能详。他们的父辈是与共和国同悲同喜、同起同落的一代人,在他们看来,父辈知青曾沐浴着共和国的明媚阳光,也曾经历了她的雨雪风霜,但走过极“左”年代的又岂止知青一个群体。

“知青?听上一辈人说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唱着《流浪歌》从乡村走向都市的打工青年,对当年从城市涌向乡村的逆向人流弄不懂,对知青的话题不无兴趣,但是对知青的际遇并不以为然。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胼手胝足,开创自己的前程,其艰辛并不亚于当年的知青。

“老三届”人是与我们共和国一道走过半个世纪的一个特殊群体,“文革”十年中,他们的青春热情曾被任意挥霍为狂热,随后又被集体地抛向穷乡僻壤,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想象一下,一千多万中学生提着行囊、扛着背包,走向茫茫的北大荒、内蒙古大草原,走向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坡、云南热带丛林,走向闽西、闽北老革命根据地,走向千家万户农舍,扎根乡村,与农民兄弟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何等的波澜壮阔!“老三届”现象并不是后人都可以随随便便破译的。

往事已成为历史,激情掺和着苦涩却时常浮上心头,《告诉后代》是一部历史见证的书,一部演绎“知青情结”的书。本书的作者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对极“左”年代的种种追述,通过对那一段人生的回顾,在在告诉后人,不要让那段历史重演。老三届知青已过了不惑之年,并向“知天命”逼近,在这世纪之交的大回顾中,知青的人生历史是他们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宴请后代的精神佐餐。通过本书,聆听那个时代的足音,追寻那个时代的足迹,老三届知青的后代,一定会浓烈地感受到父辈们的自强精神和平民意识,那是一代人永恒的“知青情结”。

《告诉后代》就是这样一本缠绕着“知青情结”的书,它是厦门市老三届人的人生纪实。反映知青生活的书尽管已经不新鲜了,但是以一个城市的老三届知青为特定作者对象的书却不多见。在林林总总的知青图书中,《告诉后代》将以自己的特色脱颖而出。收入本书的文章大多出自普通人之手,点点滴滴,原生态地表现了自己韶华时节走过的那一段人生历程,对老三届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本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知青后代与知青父母的沟通与对话,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如本书的书名所昭示的,这是一部对他们的后代要告诉些什么的书,当然,其中所要告诉的则需要他们的后代自己去解读。

今天,在世纪之交的大怀旧中,当我们许多人再度回到那块热土时,曾牵挂过我们的老者已大多作古,而新生代已是摇头不相识了。那山,那水,那田垄,那屋舍,也不完全是旧时模样。社会已从封闭的农业经济时代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如今又沸沸扬扬你说我道知识经济时代,“老三届”人的“知青情结”似乎有敝帚自珍之嫌。但是,历史的叙说,就像陈年佳酿,时间会使它的味道愈来愈醇。我想,“老三届”人的历史见证和对“老三届”现象的诠释,对后人是不无裨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