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字图书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这一阶段建立了全国性的图书馆网络,并与国内外有关的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贮存、检索等相关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为数字图书馆整套系统的开发和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已由传统图书馆进入数字图书馆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字图书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

(一)自动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问世不久,图书馆情报领域就开始了应用计算机的研究和实验。计算机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从引进西文图书机读目录开始,20世纪80年代初,由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等图书馆联合发起试读LCMARC并在西方图书编目中试用,开始掌握机读目录格式和计算机编目知识。1991年《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出版。与此同时,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试验研制工作初见成效,并且逐步由单功能、试验管理系统发展为多功能、综合性图书馆信息管理集成系统,1988年深圳图书馆于1991年11月研制成功的ILAS系统,覆盖了图书馆的全部业务工作,适用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1993年7月深圳大学图书馆又推出“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SULICMIS)它的设置更为完善,包括了采访、编目、流通、馆藏检索、期刊管理、目录打印、格式转换、检索条目和行政管理九个功能模块。这些集成系统在运行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完成了单机循环管理向集成管理系统的巨大转变,图书馆全面实现了自动化。

(二)网络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4年,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EGBN四大网络互联互通,并实现与因特网的联结,为我国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提供了传输通道。同年11月,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连接进入“211”工程的所有学校,并与因特网联网,基本形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原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经过改进,升级为适应网络化要求的新的集成系统。1995年年底推出的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就是这样的适应网络化要求的管理系统,它建立了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数据查询、期刊管理、书目维护、系统控制等八个子系统,以微机局域网络为软件运行平台,首选网络系统Windowsnt,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能够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Gdlis允许读者在Internet上用Web浏览器查询Gdelis用户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库,能够提供全国性甚至全球性书目查询服务。同年建成的我国第一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即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它成为广东省网络中心、编目中心和书目检索中心。这是一个以省馆为主导,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市馆为重点,上连国家图书馆,下连部分市县级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不但可以与图书情报部门联网,而且能与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和广大企事业单位实现远程联机检索。这一阶段建立了全国性的图书馆网络,并与国内外有关的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数字图书馆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www.xing528.com)

1.准备和实验

1996年北京图书馆开始致力于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北京图书馆将100万页中文全文数据放在其网站上,到1998年已建有300万页全文资料及500万条书目数据。1996年国家“863”攻关项目基于特征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开发,实现了按照图像的纹理、颜色、形状等特征,对图像信息进行检索,其成果用在面向影像内容的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中。1997年文化部立项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的图书馆应用,开发出基于SGML的图书馆应用系统。该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的WWW浏览器直接存取SGML应用系统的数据,在我国首创了图书馆基于SGML的WEB公共查询通道,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做了前瞻性技术储备。此外还有教育部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前瞻性技术储备。此外还有教育部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主要研究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检索机制及应用标准和规范、图文信息联合导读学习系统、数字音乐图书馆雏形等。这一阶段主要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贮存、检索等相关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为数字图书馆整套系统的开发和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2.初步实用

最著名的项目是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作为组长单位,联合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共同承担。该项目设计开发了通用的套装数字图书馆系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数字内。加工系统,建立了跨地域多馆合作的网络资源建设体系,在我国创建了一个分布式、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内容资源的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为解决网上海量无序信息难以检索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建成了符合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要求的、可互操作的、分布于全国七个城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桂林、沈阳)30个以上的数字资源库群,总容量过900GM。1998年国家863攻关项目“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由国家图书馆和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完成,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系统。1999年6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研究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北京市有关单位,结合地区特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高速信息网络和高性能服务器为支撑环境,以智能化用户界面为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中关村科技园数字图书馆群应用系统。

规模成长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实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和北京市信息化软课题项目“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为先导,1998年7月,国家图书馆正式向文化部提出立项,申请实施启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该工程建设目标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高效服务,总体技术与国际主流技术接轨。建设一批中文多媒体资源库,总容量不低于20TB;联合引进若干国内需要的国外专题资源库;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合采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智能应用系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拥有的资源总量已达10TB。仅国家图书馆已完成3680万页图书、近2000部影片、22万首音乐作品、4000页馆藏西夏文资料、8000幅金石拓片、近8万篇博士论文等多种类型资源的数字化工作,运行在馆域网及局域网上的书目数据上亿条。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立项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走向规模成长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