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美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说从19世纪开始。1850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案,这一历史性事件被认为是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开端。随后,公共图书馆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19世纪后期,美国成为公共图书馆运动中心。在此期间,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在全国各地建成,图书馆数量、馆员数量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先驱和图书馆理论家,如迈威尔·杜威、贾斯丁·温莎、威廉.F·普尔等。这些杰出的图书馆学专家提出了优秀的图书馆思想和信念。这些思想和信念影响了近代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建筑开始朝着为公众读者开放趋势发展,彻底颠覆了藏书楼的概念。
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作用是供人们读书、借书,而不是藏书。每个人一迈进图书馆的大门,就会感到自己就是各种服务的中心,书架上的所有书籍供你借阅,从刚开始的闭袈借阅到后来的开架借阅。而此前的藏书楼则完全不对外开放,所有的图书只藏不借,更不对外开放,所以在藏书楼里面没有阅读的空间。而到了近代图书馆时代,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空间提供读者阅览读书,只要是图书馆里面的书,只要读者需要都可以借阅,可以带回家里阅读。
我们国家近代图书馆出现比美国要晚将近一百年时间,主要出现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西方图书馆学传到中国,私人藏书逐步向社会开放,近代图书馆开始形成。在一些大中城市建造了一批独立的图书馆馆台建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图书馆等30个。但是它们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藏书楼的模式,书库都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一时期的主要大学图书馆建筑有:1895年天津大学图书馆的前身,北洋大学图书馆在津落成;1902年北京大学留书馆诞生;1916年建造了清华大学图书馆(1930—1931年做了扩建);1922—1924年建造了原东南大学图书馆(1933年扩建),现为南京工学院图书馆;1928年建造了南开大学图书馆;1931年建造了华西大学图书馆,现为四川医学院图书馆;1931年建造了金陵大学图书馆,现为南京大学图书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高校图书馆建筑事业迅速发展。在图书馆的建筑理念上更加强调读者利益,以方便读者,让读者能够在图书馆舒适阅读为宗旨,推出大开间,借阅一体化,书库开架借阅等新的理念。(www.xing528.com)
到了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大学图书馆更是与时俱进,在图书馆的建筑理念上不再追求高大尚,而是讲究实用。在数字移动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他们将不常用的图书转移到某个仓储存放,腾出图书馆空间提供读者休闲阅读空间,如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咖啡吧、游戏房,等等。2008年7月,笔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参加一个培训班,就发现该大学有一个本科生图书馆的某一层就有一个提供学生的游戏房,很受学生欢迎。此外,他们还将图书馆化整为零,在各个二级学院建立相应的图书馆,存放相关的专业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大学图书馆也正在学习美国大学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开始重视图书馆的实际使用效果,开始重视读者的使用效率,把读者利益放在重要地位。有些大学也开始在二级学院建立分馆,或者建立二级学院资料室,将总馆的部分藏书转移到二级学院,这样即减轻了总馆的藏书压力,又给二级学院是师生带来方便。但是,在管理上一些制度和技术还没有完全跟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