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时期,其中,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恢复发展期,80年代中后期为鼎盛繁荣期,90年代为变革调整期,21世纪以来为振兴复升期。1977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重新开始了图书馆学专业的招生,这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重新启动。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的复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事业也开始对专业人员有了大量的需求。国内诸多高校纷纷开办图书馆学专业,如1978年山西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分校、北京大学分校设立了图书馆学系,1979年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开大学分校成立了图书馆学系。
从1980年到1990年十年间,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设置的数量从2个增加到52个,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工科院校以及农业院校。虽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有些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经过调整撤销,但国内图书馆学专业的整体规模还保持在二十多个。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也丰富起来。首先,在正规学历教育中出现了中等学历教育,如1983年长沙的湖南图书情报学校首开中等专科教育,其后北京海淀中学图书情报班、上海市图书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天津市图书馆中专班等诸多中等专科班相继开办,多时达二十余所。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图书馆学专业也建立起不同的培养层次。1981年11月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同时获得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得了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平稳发展,到2003年年底,我国共有35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其中有25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授权单位、6个博士授权单位、2个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与博士后流动站层次齐备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此后数年,学科发展速度依然没有减缓。到2006年年底,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点从25个增长到28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从21个增长到40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从6个增长到9个,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有5个机构。
截至2008年年底,据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的最新调查,中国大陆共有50所高等院校和机构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其中有29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授权单位、8个博士授权单位、5个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图书馆学专业在校学生5000人左右。图书馆学办学层次的丰富还表现为成人教育(又称继续教育)、各种培训教育事业的繁荣。成人教育主要有函授、电大、自学考试三种类型。函授教育起于20世纪50年代,1980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又重新恢复招生,有二至三年的大专和专本连读五年的本科两种学制。1980年至1985年是我国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发展高峰期,仅北京大学招收函授生就有2252人,武汉大学招收函授生有1282人。图书馆学电大教育也兴于80年代,1985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两万余名图书馆学大专生,学制两年,有1.2万学员毕业。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还在多个省区连续数年面向社会举办了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图书馆学教育,除了办学规模扩大、层次丰富以外,其良性发展的特点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系列(www.xing528.com)
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的教学与训练;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开情报学、管理科学、图书馆自动化、缩微与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90年代后期又增加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传播学原理、文献计量学、情报分析与预测等课程。1992年,首届图书馆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学基础、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目录学、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主题法、文献编目、读者研究、社科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管理、文献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现代技术等12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几乎都有新编教材问世,使得图书馆学专业核心知识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图书馆学逐步与其相关学科形成“团簇”(Cluster),共同发展壮大
图书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属于小学科,经常处于边缘的地位。为了增加自身的社会公认度与生长度,图书馆学积极寻求与自己有同族关系的学科形成团簇,如与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同组一个学科平台。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成立,以及后来部分大学图书馆学系分设的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等专业,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生机。图书馆、情报、档案、出版等工作,共同担负着知识信息的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使命,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这些学科的相同点将它们组合起来发展,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学也有利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1992年公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作为一级学科独立归属“管理学”门类,下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以后的图书馆学教育受中国社会现实的作用与学科赶超意识的影响表现出了两种趋势:一是在专业发展遭遇不景气时采取了突围之举;二是不断追踪国外专业发展水平尽快实现赶超。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工具理性蔓延,图书馆事业发展步履维艰,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出现了招生难的局面,图书馆学教育一度遭遇到了发展困境。为了摆脱危机,图书馆学教育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院系更名(或与其他院系合并)、拓宽教目标、调整专业目录、更新教学方案、重置教学课程,这种突围式的改革基本“闯关”成功,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有些课程改革甚至伤及本学科的传统核心,导致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增长速度减缓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的发展。例如,原有的图书情报学院系改称信息管理院(系)后,图书馆学仅作为一个专业厕身其中。其课程体系为了与“信息管理”相吻合,许多课程名称加上了“信息”二字(或用“信息”取代课名中的“文献”),此外,专业课程内容繁杂,除了图书馆学原有内容,还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知识产权等多门学科知识。本科学生数年学习下来,竟很难说清自己的专业特色是什么。而为了与国外本学科发展接轨,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任何一种新动向都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院系多更名为“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图书馆与情报学院),我们国内图书馆学系在20世纪80年代也多更名为“图书情报学系(院)”,并加大情报学课程或建立情报学专业。
2003年美国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发起了“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简称iSchool运动),将“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更名为“School of Information”或“College of Information”。新的信息学院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注重与信息有关的跨学科整合发展。这一动向引起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高度关注。但“Library”一词正式离开了这些学院的名称,表现出去图书馆学的专业发展趋势,图书馆界感到iSchool运动与图书馆实践(职业)的关系更淡化了。在此情况下,我们是跟随其后,还是根据国情以及未来专业发展趋势做出与之不同的调整,这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