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从70年代末开始起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70年代后期到1983年,为起步试验期
这一时期,主要探讨与图书馆自动化有关的问题及进行试验性工作。1979年,对于中国的图书馆来说,汉字的自动化似乎是唯一最大的甚至是不可克服的障碍。在西方我们都使用Qwerty标准打字机键盘,不用对大小字符集多作考虑。对于相类似的大小体字母A~Z、数字和特殊符号。现在大多数的计算机都使用信息交换的美国标准二进制表示ASCII(八位),它们在系统之间是可以兼容的,即在一个系统中的A在别的系统中也用同一位数串来表示。汉语的字符集约有四万个以上的单个字,大约有三四千个字经常使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输入键盘。然而到1985年,中国的输入输出以及内部处理基本上在不同的系统中解决了,实际上已大量地出现在中国和西方的市场上了。中国国务院1979年建立了一种双字节(16)位的国际码,因而实质上就只有这一种选择。这个结果使汉宇和字母可结合使用,并且可用二进制表示在不同的系统中,因而建立馆际之间和国际之间的网络已经成为可能。
(二)1984年到1986年,为开发应用期
这一时期,各种类型的单项及多项计算机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出来,有许多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实现图书馆业务操作,如采编、检索的自动化。中国有自己的图书馆分类系统,并且实际上至少有两种在广泛使用,一种是由中科院出版的,另一种是北京国家图书馆,后者出版的分类法几乎普遍地被各大学图书馆使用。日前中国还没有普遍地采用ISBN、ISSN,杜威十进分类法和美国国会图书分类号这些广泛使用在出版物和文献的分类当中的方法。因而,要想向这其中的某些系统进行转换将会是很缓慢的。中国的分类系统比较陈旧、不够全面。在某些领域也有不适当的地方。例如在计算机科学的类目中没有反映出世界范围内工艺水平的项目。中国图书分类体系将会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步完善,但是现在自动化仍可以进行,将来可通过软件转换成其他技术来解决。事实上,系统软件设计应该总是可以保持信息的特性以及对其他分类范例的转换的能力。
(三)1987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集成系统发展初期(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才算进入实质性研制与应用阶段。最早是在小型电子计算机上开发,随着微型机性能增强和汉字处理技术的成熟,许多图书馆开发了实用的自动化集成系统,有的系统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加快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成功的自动化集成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传技整合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与包兆龙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广东中山省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计算机应用由单项、多项应用向集成系统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对图书馆所有环节自动进行管理、控制,构成整体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根据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和情报所的统计。截至1991年6月,共有105个单位应用单项管理系统,21个单位应用多项管理系统;截至1992年6月,有122个单位应用集成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这一统计表明,在已应用计算机系统的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已进入以集成化管理为主的阶段。
(四)数字化集成化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集成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尽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图书馆自动化首先是建立一馆之内的集成管理系统,而不是在联机编目网络基础上发展集成系统。这是由于当时尚不具备建立图书馆网络的环境和条件。随着集成管理系统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中的应用,已形成微机局域网系统、微机多用户系统、大中小型机系统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并存的局面,并进一步向分布式网络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的代表性网络有:一是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该网络上与国家数据交换网、全国科教网相连,外与国际Internet网互联,下与中科院Casenet网、北京大学PUnet网、清华大学TUnet网连接,终端联接到各所、局及院校各系。该网络的建设,将为实现中关村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网。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于1991年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全面开通。迄今,该系统在深圳、佛山等图书馆也已全面投入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