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世界上图书馆自动化的领先者。自1954年海军兵器中心(NOTS)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系统以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上半期是起步阶段或者说试验系统与基层系统阶段。70年代下半期至80年代是协作系统与联机实时理阶段,或者说是集成化系统年代和网络化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是高度网络化和集成化时期。21世纪是数字图书馆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应用,图书馆自动系统正朝着向高度网络化方向发展,已处理日益增多的数字资源。下面分别来叙述美国图书馆自动化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
(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上半期图书馆自动化受当时大型机算计影响及限制,有集中发展趋势
6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首先使用计算机建立医学文献分析及检索系统(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es and Retrieval System—MEDLARS),紧接着,美国国会图书馆也开始设计及推广机读式编目的标准格式(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MARC—format),将图书馆编目的资料用机读编目的格式做成磁带,分送大型图书馆试用。随着机读编目的发展,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借此机会设立了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并以合作的方式,聘请了当时的图书馆自动化专家Mr.Frederic Gekilgo来主持这项工作。当时该中心购买了一部大型计算机,开始合作编目,同时利用国会图书馆的磁带目录及其机读编目的标准格式,加上参与馆输入的编目资料,建立中心目录库。先是机外作业,然后开始联机作业。1971年8月26日。俄州大学图书馆向OCLC输入了第一条由成员馆编制的书目记录,首次使联机联合编目成为现实。在图书馆自动化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由于当时中小型计算机还处在雏形时期,而大型计算机价格偏高,适合图书馆使用的软件还非常稀少。因此,在图书馆自动化方面一般认为应集中发展,不宜个别单独进行。OCLC的成立为图书馆自动化,尤其是合作编目、建立联合目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很多图书馆都纷纷申请加入。由俄亥俄州扩展到邻近各州,进而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系统。到1977年OCLC的简称已不再代表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它的新名称是OCLC图书馆计算机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这时,申请参加的图书馆已由当初俄亥俄州54所大学与学院图书馆发展到四千多所各类型的图书馆。
根据1992年6月的统计,OCLC的成员已超过1.53万所图书馆,分布在美国各州及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OCLC的经费已由最初的一年6.4万美元增加到9500万美元.工作人员也由最初的4人增加到近千人。OCLC最成功的服务项目是合作编目联合目录及馆际互借OCLC的目录资料库目前居世界之首,并每年以200多万条新目录递增。参与图书馆在编目时可以很容易地在OCLC的资料库中发现约有将近94%的新书已经编好了。因此,不用重新编目。只需做6%的原始编目。这种人工及时间的节省,不仅降低了图书馆在图书编目方面的费用。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形象,使新购书刊能够很快地上架以便于读者利用。因为OCLC的编目资料库越来越丰富,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先进,使得找书非常容易。OCLC在1979年开始提供全国性的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将过去的人工作业的诸多不便及缺点,进行了划时代的革新,效果非常卓著。
在美国,除了OCLC的发展外,在60年代另一个大进展是很多出版文摘和索引的机构。如美国的化学文摘社等,也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业,以缩短人工整理资料及排版的时间。由于大批的资料贮存在计算机内,联机检索服务随之产生大规模的资料库服务中心也应运而生。目前,因通讯网络的发达,分布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图书馆都可经由多种卫星通讯通道直接检索近千种资料库。除了目录资料外,很多资料库还贮存了文献、数据及其他资料,检索便捷,大大提高了资讯的有效利用率。
(二)70年代下半期至80年代中小型及微型计算机兴起并逐步普及
70年代下半期,随着中型计算机的问世,拓宽了图书馆自动化的领域。OCLC虽然在合作编目建立全国目录库,及馆际互借上为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及革新。但在发展全面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方面,还不及一些图书馆或个别厂商所发展系统的成效显著。例如,至1988年年底,OCLC的全国目录还不能提供主题标目及关键字的检索。因此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式的目录卡片。在提供图书采购、流通及期刊控制系统方面,OCLC亦显得步调迟缓、不够积极了。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很多图书馆除了仍使用OCLC做合作编目、联合目录及馆际互借外。在其他方面则开始使用自己设计或一些厂商设计的适用于中型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图书馆的全面自动化。1992年,据美国图书馆系统市场调查报告,有29家厂商在美国及世界各地的6459所图书馆中装置了他们的系统。其中3664图书馆是在美国。80年代初期,除了中型机大受一般图书馆欢迎外,微型机开始出现相应的软件系统亦大量增加,为一些小型图书馆提供了自动化的有利条件,微型机除促成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外,因其价格便宜在中大型图书馆中也被普遍采用。这些微机除了用在联机检索之外,还用在文书处理、小型资料库的建立、采购、会计等方面。OCLC也将微机装成联机作业的工作站。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密集光碟开始进入美国图书馆市场,渐有取代人工检索印刷出版目录的趋势。因为密集光碟的储存量大、造价低、机器检索方便,具有可供使用者自己动手检索等优越条件,受到图书馆及读者欢迎。除光碟之外,电讯传真也在80年代后期因技术的改进及读者对文献传递的需要很快地普遍化。(www.xing528.com)
(三)90年代图书信息服务因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而继续加速发展,俄亥俄州乃至全国范围的信息使用网络诞生
由于馆藏文献的大量增加,许多图书馆馆舍面积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州立大学除向政府要求建立新馆舍外,着手建立一个全州范围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以解决联合采购、联合查询及馆际互借等问题。其网络分为三层:即校园网络、全州范围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和全国与国际信息网络。它既具备单一图书馆的局部管理功能,又可以开展全州范围的馆际合作,还可以进行全国以至国际范围的信息检索。其宗旨是实现大范围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读者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本校、本地区图书馆系统,而是一个全州、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大图书馆系统,本校、本地区图书馆只不过是这个大图书馆系统的组成部分。
信息合作网络的建立,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录查询方面,不但扩大了读者可以了解利用的文献范围,而且为各成员馆更合理有效地发展馆藏创造了条件。例如:Ohio-LTNK的中央目录数据库汇集了成员馆的五十余万种文献,最终将达到700万种以上,其中,60%是各成员馆独有的,有些只有少数馆收藏。读者不仅可以查询中央目录数据库,而且可以查询其他成员馆的目录。二是在馆际互借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成员馆之间馆际互借的速度和可靠性,OCLC系统虽能提供馆际互借的功能,但其联合目录中并不反映成员馆的馆藏复本和流通状况,读者为了借到一本书有时需依次向几个馆查询,每个馆答复的周期为四天,再加上传递时间,这本书要两个星期左右才能到达读者手中。而在信息合作网络中,读者在发出借阅申请之后的48小时之内就可以收到所借文献。三是在检索各种信息数据库方面,由于信息合作网络集中购买多种专业的数据库用于网上检索,从信息网络中心即可检索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节约了各成员馆重复购买这些数据库的费用。
(四)21世纪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方向使若干图书馆正在进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代表着21世纪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它能使读者以最快速度获取所需资料,并使图书馆之间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这些图书馆均参加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参加了Elsevier科学电子杂志计划,提供文本和图形的信息服务;人文和环境科学资料数字化并提供服务;一批古埃及资料、美术图像数字化并提供一万多幅图像的查询。它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模型和文本、图像的检索技术。卡内基-梅隆大学与匹茨堡电视台合作,研究声像资料数字化及其存储、检索、传送技术,电视节目数字化及其新的服务。伯克利加州大学为全国建立电脑、通讯的信息科学数字图书馆,将美国80多个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用SGML、HTML、ASCII、page image等方式集成起来,提供服务;还在进行历史档案、杂志和书的数字化技术等15个子项目的研究。斯坦福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基础结构模型研究,各种信息系统的接口、标准、协议、版权及计费系统的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文献数字化,特别是地图的数字化研究等。IBM公司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西班牙博物馆、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等合作,进行馆藏数字化和检索系统的研究与试验。目前美国一批图书馆已发起建立数字图书馆协会(Digital Library Association),成员馆每年要交5000美元会费。对于图书馆自动化今后的发展趋势,美国图书馆界抱有多种不同看法。但多数人认为,图书信息服务的发展仍会因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继续加速,并对图书馆的动向有决定性的影响。21世纪的图书馆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出现,在促进知识发展、信息传递、提高生活素质和文化水平上将担当更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