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高校图书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比较

中美高校图书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比较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的是礼、忠与恕。根据儒家伦理,人人都应遵守礼教,讲究恕道,不得乱来,这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中美高校图书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比较

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的是礼、忠与恕。“礼”即是人对人的尊敬,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中国维持与改善人际关系上会产生一种非常神奇的效果。忠的本义是自我献身,即全力忠于自己的责任。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仁德,都有帮助他人的责任。因此,“忠”就是为了他人而竭尽所能的自我奉献。恕道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原则。根据儒家伦理,人人都应遵守礼教,讲究恕道,不得乱来,这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基督教伦理的实质是提升自己虔信、增加个人责任以获得个人的救赎。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这样实际上解放了“个人”,既然这些关系并不重要,那么人生的目的也就不必在伦理关系上寻求路径,而应在对个人的责任和对个人的权利上,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这些权利是天赋的。在美国,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这种理性的宗教伦理思想导致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利和公务性的关系。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导致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为达目的不顾法律约束,铤而走险者也大有人在。因而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可谓多如牛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分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注释】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8页。

[2]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366095-5601798.html 2016.10.16。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fv7br34JeOeE5MP_U5vksexBvuIMBLyaVDKVNYzK6rMcm3Ctmb QBinVa_U8KChHDfcmLPh2kRaWqu6W2DF0q_9OpmS7paPAAwzoi7gm3JS。

[4]杨明华编著:《有关文化的100个素养》,台北:驿站文化。

[5][英]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www.xing528.com)

[7]David Brown.1978,Guides and principles for the consultant in cross-cultural assistance.In Gordon Lippii & David Hoopes,Helping Across Cultures.Washington:international Consultants Foundation.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9]《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10]《大美百科全书》,外文出版局、光复书局1994年版,第8卷第126页。

[11]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6-09/23/content_656814.htm。

[12]清教主义: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巅之城等核心理念,虽然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禁锢人们思想与行为的主流教会传统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世俗化进程,在早期的美国,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它们奠定了今日美国主流文化(wasp)价值观念的基础,铸就了美国民族特性。(搜索百度)http://baike.so.com/doc/1764200-1865555.html(2016.8.28)

[13]罗伯特·理查德《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6页。

[1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第679-685页。

[15]石墙骚乱是指发生在纽约的一次同性恋者和警察间的一系列暴力冲突。这次骚乱开始于1969年6月27日星期五,在石墙旅馆外,格林尼治村的同性恋住所。“石墙”,正如通常提到的,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它是第一次有同性恋者拒绝警方的逮捕。在石墙骚乱以前,警方对同性恋酒吧和夜总会的搜捕行动是城市同性恋者生活的一部分。警方通常会登记出席的人的姓名以便用于报纸的刊登,然后把尽量多的同性恋者押上警车。接吻、牵手甚至在同性恋酒吧出现都是被逮捕的理由。(http://baike.so.com/doc/5581030-5793910.html)2016.8.29《百科》

[16][美]亨利·斯蒂尔·康马杰著:《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7]Rose poole Nation and identity Routledge,New York,1999,p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