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上。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发展的观念。在家庭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上,个人也是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正是这些关系把所有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人消融于整体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无可置疑的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因此,中国文化讲的人便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www.xing528.com)
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美国的这种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其发源地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父子兄弟甚至夫妻各有各的私有财产,这就为每个成员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利关系成为家庭成员间的主要关系,而夫权父权居次要地位,而非维系家庭所需,也就为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最早的历史始于1620年,美国的祖先为逃避迫害和压迫远渡重洋而来,后来大批移民前往北美大陆,由此便逐渐产生了美国这样的“熔炉”,也有人将美国称为“色拉盘”。经过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这是一个多元制的社会,多元制的社会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因此,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另外,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大,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