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说濠头这个名字是在2004年,当时只知道它应该与“蚝”有关联,然而直到12年后,我才第一次踏足这里。
据说,濠头村是中山最早的村落之一,由浙江籍郑氏兄弟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所建,村名以流经此地的溪水——蚝(蠔)溪命名。如今溪水犹在,可惜早已沦为臭水沟了。游走村内,已不见当年小桥流水的雅致景象,但从村中存留的古建筑中,还能遥想当年些许情状。
往濠头大街深入,小街里即现一牌坊,上书“兰桂坊”。因香港酒吧街兰桂坊的盛名,见此名字,感觉尤为熟悉。但与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的香港兰桂坊相较,这里的兰桂坊却质朴低调得让人微微忍俊。牌坊后并没有林立的酒吧与餐馆,没有闪烁眩目的霓虹灯,有的只是愈发深纵的巷陌。牌坊柱下奉有用于辟邪挡刹的“泰山石敢当”石碑,说明这是丁字路口处的凶位。
西洋风格的荣业堂气派恢宏,闪耀着黑亮的光芒,有种神秘的气息
“兰桂坊”牌坊旁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仿西洋风格建筑。铁灰色的大门异常气派,门两边各有两根石柱,石柱顶部立体雕刻的特别图案酷似人脸,颇似印加风格的图腾,门上红色花岗岩石匾雕刻着“荣业堂”三个繁体字。对于这座建筑,可查到的资料甚少,只知道建造年份为1935年,其余的,路过的老人也说不出个大概,不知为何人建、为何而建,只听出它被村民称作“鬼楼”。然而,正午之下的荣业堂颇为神秘,但并无“鬼楼”的意思,想必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吧。
欧式拱廊设计的荣业堂通体呈象牙白色,除却楼两侧有些许风雨留下的黑色斑痕外,其余部分光洁鲜亮,在正午的阳光下,闪耀着幽幽光芒。楼体为两层高,约13米,很是阔落,有五拱宽。房子铁门深锁,庭院枯叶铺陈,杂草蔓延,似乎久未打理。门前神位牌破损,香炉横置,已有多时无人供奉。二楼的不锈钢窗子看着还新净,并没破损蒙尘,这给予了它那么点人气,故难以看出是否还有人居住。楼顶左右两侧附生的大叶榕巧妙对称,似别在少女头上的两朵花饰,有那么点有意为之的意思。
距荣业堂不远,就是号称“濠头三宝”之一的浦江世泽牌坊(其余两宝是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的青云桥与明朝的濠头石狮)。说起这座牌坊,还颇有点历史典故。翻查资料发现,浦江世泽牌坊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后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为中山市历史最为久远的牌坊建筑。
据说,浦江为濠头郑氏的祖籍地,即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现在的牌坊依旧保存完好,想象不出已经历那么悠长的历史。牌坊整体以花岗石雕凿构建,为四柱三间三楼结构,歇山顶。三楼楼顶均为石雕斗拱承托,甚为精致繁复。牌坊高约9米,柱下前后均镶嵌抱鼓石。牌坊正面横匾阳刻金字“浦江世泽”,背面则刻“昭世褒崇”。牌坊曾是濠头小学的一部分,为该学校的校门之一。后来牌坊后面的郑氏大宗祠经过修缮,与之一并成为濠头的一大景点。
浦江世泽牌坊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是中山市最早的牌坊建筑
黑漆铁门后的大宗祠焕然一新,仿古重修,旧味下又添了点新意,已经看不出它以前的模样。但我想,门前的两座石狮柱子,还有那素胎瓦顶,仍是旧样吧。(www.xing528.com)
在村中漫游兜转,常常迷失了方向,我却不急不慢,打听寻路,找到了濠溪古庙(清朝)、振兴社(1923年)、濠头学校旧址(1933年)、青云桥,还有濠头石狮。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位于新村仔上街1号的濠头粮仓。
谈起这座粮仓的历史,必然要提及一个人——郑泗全先生。郑泗全可谓濠头的建设先锋,建工厂、修公路,振兴工业,无不显赫。郑泗全生于1858年,为濠头乡人,于1922年结束澳洲的外埠商业,携同家眷十余人回到濠头。回乡后见家乡交通不便,乡民生活贫困,遂决定建设家乡,改善民生。1923年冬,他联合归侨郑灵先等人成立了濠头华侨振兴社,共商家乡建设之事。由郑泗全先生联合归侨筹资修筑的由濠头至石岐的一段车路于1925年12月竣工通车,为中山县境内第一条公路,同时购置了6辆汽车经营客运。
华侨振兴社还计划发动各侨乡集资筹建米机、织布厂、电灯厂,修筑山塘,铺设自来水管等工程。经过一番努力筹建,终在二村开设了协和兴机器碾米厂,同时建造了谷仓。后来为解决村民照明用电的问题,还办了一间电灯厂,后因用电者不多,谷仓改作碾米之用,这就是眼前这座宏大粮仓的由来。
郑泗全的晚年颇让人心酸,儿子被人绑架,获释后准备携眷重返悉尼,不料被谋害于香港。郑泗全一心振兴濠头,致力家乡经济建设,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教人唏嘘。
这座长约20米的西式两层建筑,破落之中透露出其宏大气派,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热闹兴旺,据说濠头当年的繁华堪比石岐。粮仓一楼楼层很高,约有6米。卷闸紧锁,草木逐渐蔓过门前小路,叫人不好靠近。一楼窗玻璃破碎,没有几片是完好的。我透过破口窥望内里。机器早已搬撤,只剩下一些如旧椅子、废木料等杂物,当然,还有一层厚厚的积尘,为本已萧瑟的建筑蒙上了一抹忧愁。二楼窗户用木板封死,似乎并不打算再次开启。正中间一扇欧式拱门原应为一扇门,但现在已经被水泥砖块堵上,经年累月后已经与周围墙壁融合得“天衣无缝”,原来的拱门仿佛已沦为浮雕装饰。房顶两边刻着两副字,左书“电灯机厂”,右书“米机工厂”,仍然顽强地记录着它的过往。
米机工厂内空落安静,似乎难以重现昔日的繁华
在粮仓四周观察细味,阳光不知从哪个破损的孔洞倾泻而入,约略地描摹出空荡荡的仓房。我踮起脚尖朝内张望,想象着昔日的盛况:碾米机器发出的隆隆响声,村民商人斗量议价的叫喊声,因扬起的谷尘而气氛氤氲,甜糯温润的稻香飘忽而出……现在,濠头村的繁华昌盛还不能与石岐媲美,但交通便利,各类商业、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安居乐业,这或多或少已实现郑老先生的遗愿了吧。
火炬区濠头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