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访中山大环村的红蓝楼,感受民国建筑的历史韵味

寻访中山大环村的红蓝楼,感受民国建筑的历史韵味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没有穿过牌坊,越过“国境”,我便感觉到了些许隔阂。中山地区的碉楼均为民国时期的产物。大环村碉楼众多,也以此闻名,而红楼与蓝楼便是当中不可错过的。再森严的门闸也抵挡不了时光的到来,它忽然而至,挑选那些衰老虚弱的事物,带着它们骤然远去,如同趁人不备的劫掠者。我相信它的确曾在那里,心想,如果像老人那样在门前坐得够久,日复一日,看着时光慢慢流逝,我也会看见的。

寻访中山大环村的红蓝楼,感受民国建筑的历史韵味

大环村村口牌坊前设置了门闸,人车进出均需凭卡,我有点踟蹰,有点不知所措。

我诚恳地与门卫说明来意,遂获放行。还没有穿过牌坊,越过“国境”,我便感觉到了些许隔阂。

大环村于元朝末年建村,算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最初是由渔村演变而来的。村子从东至北环山,依靠在华佗山的臂膀中,小隐涌在村子另一边绕了个大弯,故得名“大弯村”,后因“弯”字不顺,易名大环村。如今的小隐涌正如其名,隐没在浓密的树荫与疯长的水草间,如同被遗忘在村子一旁。

大环村是远近闻名的侨乡,在众多归侨中,最有名的当数“飞将军”张惠长先生。他幼时随父旅居美国,1917年考取万国飞行师合格执照,当年回国。后曾担任国民革命军飞机队队长,追随孙中山讨袁护法,参与北伐,还曾任中山县县长,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横门保卫战的指挥者。提起他的显赫功名,村民无不啧啧称赞。

他的故居就在村口附近,位于大环村村委会背后。故居前的土地已辟为菜地,杂草与病恹恹的瓜果藤蔓纠缠在一起,有种听天由命的颓唐。这座近百年历史的西式砖木古宅,由简洁的线条勾勒,五官分明。首层样式有四个简单的拱门,通往不同方向。窗子均已破碎,只覆以木板帆布等简单遮挡。二层骑楼式柱廊样式十分简单,廊柱与拱券均无任何雕饰。宅子年久失修,天花板已大面积脱落,露出了腐朽的木材,大大小小的裂缝布满室内各墙,颤颤巍巍的,似乎随时分崩离析。我快步离开,不敢久留。

村内道路迂回,河道沟渠密布,人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容易迷路。有些路复行又复行,有些却错过再错过。

中山地区的碉楼均为民国时期的产物。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很多在国外谋生的华侨带着多年打拼所得的积蓄回乡。买地、建房、娶妻成了当时华侨回乡后最心切操办的大事。但那时战乱未平,匪贼猖獗,积累了一定家财的华侨自然成为匪贼的抢掠目标。抢劫、打明火等活动令华侨人心惶惶,他们只好建造防御性强的碉楼以作自卫

大环村碉楼众多,也以此闻名,而红楼与蓝楼便是当中不可错过的。

位于红楼横巷的红楼有种自成一格的独特。也许它并不卓立伟岸,但就它的建筑特色而言,足令其特立于众碉楼之中。红楼的“红”,源自以红色石米铺就的墙身,纵经岁月风雨的拂拭,依旧夺目闪耀,仿佛风雨只抹去其表面浮华,而留其菁华。楼顶有一六角攒尖凉亭,甚为别致,亭顶翠绿的琉璃瓦与露台同色的陶瓷栏杆,为红楼平添了一抹鲜活。据说楼内别有乾坤,然而铁门深锁,无缘得见。

大环红楼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耀目的光芒

大环村东环街2号蓝楼上的圆形装饰十分精美,尤为抢眼

与红楼相互辉映的蓝楼就在不远处的东环街上。与红楼相较,蓝楼则显挺拔得多。早年涂抹楼身的标志性天蓝色,终归逃脱不了时间的拭擦,几乎完全褪去,只剩星星点点残存于窗边与屋檐下。罗马廊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露台无华丽雕饰,却因此显得秀美。最为特别的是顶上极富时代感的大圆环,样式简单清晰,与碉楼整体风格匹配,如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宝石,经多年风雨,依然岿然不倒,可见当时建筑技艺之高超

东环街17号碉楼的托脚精妙绝伦,生动艳丽

蓝楼对面的东环街17号碉楼则以精妙绝伦的壁画与灰塑鹤立于鸡群。瞭望台与外挑露台外缘的灰塑已褪色变黑,仍精致繁复,呈现出独特的藏青色,那是种沉淀的颜色。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是外挑露台下方的装饰——底部花卉彩绘色彩淡雅,线条精细,值得细细品味。墙身与露台底部夹角处的灰塑壁画同样绝妙,立体地刻画“茅屋常雨”“春江晚送”等山水景致。露台与墙身相接外,四只“松鹤延年”的托脚更是叫绝,除了最左边一只有所残损,其余三只仍保存完好。托脚高浮雕灰塑十分精美,栩栩如生,无论是树干、松针或是白鹤,均刻画精细,且颜色依旧鲜艳。

越是深入村子,越觉曲折隐蔽。渡头巷10号、西环北街4号、中环东街1号、中环正街11号,一座座碉楼,与我相遇。我始终没有弄明白这里街巷的命名规律,似乎遇到了一个迷阵。(www.xing528.com)

方向感减弱了,其他感官却灵敏起来。古井旁,赤膊的男子浣洗着衣物,咿咿呀呀地哼唱着不成调的曲子。北环街冯珍香故居内,老妇人躺卧在旧地图下的躺椅上,收听着电台广播。村中的妇人,三三两两,于桥边闲聊着家常。一股杏仁香气飘浮于大街小巷,却始终找不到其源头。

突然,一阵混乱无序的声响打破了平静——一处工地正在施工中。灰尘、泥浆、搅拌机器声、混凝土管道输送声、工人的吆喝声,我迅速奔逃。不幸的是,没走多远,又落入另一“虎穴”——村内多处房屋在拆迁改建。

几经波折,才又回到宁静的巷子中。

“大约20年前就开始拆了,大家都在拆旧房、建新房。”在门前休憩的老人说道,“要不都出租给外地人了。”他抬头望着自家旁边一座破旧的碉楼。

“还有人住在那里吗?”我问。

“有的,是外地人。”

有那么一阵子,我俩都不说话,听着碉楼内传出来的微弱的声响。

听到响声后,老人端起瓷碗,往嘴里扒了一口泡饭。泡饭里有几粒榨菜,稀薄的油花泛着幽光。老人用手背擦掉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又在发白的短裤上擦擦手。

“好多旧屋和碉楼都没有了,一座一座地没有了,都没能保存下来。”

再森严的门闸也抵挡不了时光的到来,它忽然而至,挑选那些衰老虚弱的事物,带着它们骤然远去,如同趁人不备的劫掠者。它不时造访,而且越来越频繁,不知道下一次,又会带走什么。

“以前那里也有一座碉楼的。”老人抬头竭力比划着它的位置与外形。

我朝着老人所指的巷尾望去,什么也没看见。我相信它的确曾在那里,心想,如果像老人那样在门前坐得够久,日复一日,看着时光慢慢流逝,我也会看见的。

火炬区大环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