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明理学述要:圣者的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述要:圣者的知行合一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学家们在“知行”的先后,轻重和合一等问题上,形成了系统的知行理论。为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王守仁认为,是“知先行后”的理论导致了知行分离。从这种认识出发,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表面上看是强调知行并进,但实际上却是以“心”为主导,夸大“心”的能动作用。给予“知行合一”论以很高的评价。由此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宋明理学述要:圣者的知行合一

知行”问题是宋明理学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理学家们在“知行”的先后,轻重和合一等问题上,形成了系统的知行理论。

二程较早明确提出“知先行后”的理论,认为必须先知,以知为指导,然后才是行。朱熹继承二程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从先后上说他以知先行后;从轻重上说,他以行重知轻。陆九渊虽建立了与程、朱相抗衡的“心学”,但在“知行”关系上仍然沿袭程朱的“知先行后”的观点。

王守仁从“天地万物与吾一体”出发,反对程朱的“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把“知行”分为先后,就会导致把认识和行为分离开来,视“知行”为二,分“知行”为两件事。为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按照王守仁的“良知”学说,既然对于道德的认识是自觉性地出于“良知”,那么这种认识就应该“真诚恻怛”,合于道德规范。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知、行相背、分离的况态呢?王守仁认为,是“知先行后”的理论导致了知行分离。他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10]王守仁反对知先行后,提出“知行合一”,目的在于调整知行关系,防止行而不知和重知而不重行。

首先,王守仁认为“知行”不可分离。他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11]’知是行之始”,对“行”来说,知是主使,知是为行出“主意”的;“行是知之成”,对“知”来说,行是知的表现,行是为知做“工夫”的。如此,行以知开始,知以行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相关联。

从这种认识出发,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12]强调知与行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王守仁认为,知之所以能够指导行,是因为它对于道德具有“明觉精察”的认识,行之所以能够实现知,是因为它能够对于道德的“明觉精察”的认识化为“真切笃实”的行动。所以,王守仁接着说:“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13]这就是说,对于道德的“知”之所以能够“明觉精察”,是因为有“真切笃实”的情感作保障,同样,对于道德的“行”之所以表现得“真切笃实”,是因为有“明觉精察”的认识作指导。这样,“知”与“行”便合而为一,达到相互补充的效果。

但是,在王守仁的哲学体系中,“心外无理”,所以,心即理。理既在心中,就不必心外求理,同样,王守仁认为,“知”外以求“行”,就把“知”与“行”分离开来,所以“知外无行”,“知”就是行。由此可见,不管是“知”还是“行”,都是以“心”的活动为基础和核心的,这就使“知行合一”更多地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王守仁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14]在知行关系上,王守仁过分强调行对知的依赖作用,以至把“行”当作一种主观的思想思想。一念发动,仍是一种内心的动机,并未见之于行动,这样,“知”与’行”之间就没有差异了。王守仁曾举例说明知就是行的观点。他说,一个人有了“食欲”之心,然后才“知食”,这食欲之心就是“意”,就是行动的开始。这不仅颠倒了客观与主观的正常顺序,而且抹煞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表面上看是强调知行并进,但实际上却是以“心”为主导,夸大“心”的能动作用。不仅如此,当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时,实际上是把主观活动客观化了,当说“行是知之成”时,又把客观的实践活动主观化。可见,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不是强调知行的真正统一,而是一种知行混合说。

但是,应当承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程、朱“知先行后”的思想,强调知、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点,不仅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而且注重行对知的实践作用。这就使得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在歪曲的形式下包裹着某种辨证法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扭转了长期以来流行的“知而不行”的风气。后来,泰州学派注重身体力行的思想无不与“知行合一”的观点有关。明清之际思想家陈确曾说:“言知行合一,则天下始有实学。”给予“知行合一”论以很高的评价。由此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注释】

[1]《传习录》下。

[2]《传习录》下。(www.xing528.com)

[3]《传习录》中。

[4]《传习录》下。

[5]《传习录》中。

[6]《王文成公全书》卷八。

[7]《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8]《传习录》上。

[9]《传习录》下。

[10]《传习录》上。

[11]《传习录》上。

[12]《王文成公全书》卷六。

[13]《王文成公全书》卷六。

[14]《传习录》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