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王守仁五十三岁时,曾于稽山书院讲学,四方学子从学如云,门人常达百余之多。王守仁与学子们或设坛讲学,或游山泛舟,或饮酒击鼓,狂歌夜发,怡然性情,透露出这位“心学”集大成者的“狂者”性格。在宋明时期诸多理学家中,王守仁不仅性格狂狷,“泛滥于词章”,而且其心学思想也对当时神圣不可冒犯的清规戒律起着破坏和颠覆的作用。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由于与朱学背道而驰。成为当时“道学”的异端思潮。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
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以周敦颐、邵雍开其端绪,经过程、朱理学的建立,朱、陆的争论,发展到王守仁的心学,走到了它的逻辑发展的终点。王守仁心学体系的创建,集我国古代唯心主义之大成,它既是陆九渊心学思想的自然发展,又是对程朱理学弊端批判的结果。(www.xing528.com)
程朱理学自南宋理宗时起,便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理学家的章句和朱熹所写的《四书集注》以及他们解释的《五经》,不仅成为判断是非的准则,而且成为元、明时期开科取士的标准答案。朱熹对经义的解释,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释,成为考生必读的金科玉律。考生只能照此注释进行对答,这便把程朱的理学思想发展成为八股文之类的僵死教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创造。人们只能以他们的学说为正宗,把习诵程、朱四书、五经的讲解作为获取高官厚禄和名誉地位的手段,而把程朱以外的书籍看作异端邪说。这就造成了思想上陈陈相因、墨守师说的僵化局面。
这种文化专制主义,南宋时已有所表现,到了明代中叶便愈演愈烈。面对这种状况,王守仁大声疾呼:“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他猛烈地批评了当时这种墨守陈规、形式主义的腐朽学风,指出朱熹“析心与理为二”是导致知行分离的理论基础。并对程朱“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王守仁把“致良知”作为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以代替“天”或“天理”,突破了“天理”作为自然社会最高原则的一统局面。同时,王守仁继承孟子的“良知”学说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
王守仁的著作,现在流传于世的是由他的学生汇编成的《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其中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是《传习录》上、中、下和《大学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