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是南宋唯心主义内部两个主要哲学流派。朱、陆之间曾就主要学术观点进行过激烈的论争,比较集中的论争有两次:一次由朱熹、陆九渊的朋友吕祖谦邀集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史称“鹅湖之会”。第二次主要是朱、陆之间通过书信往来进行的。两次辨论都以各持己见而告终。
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反对朱熹“格物穷理”的观点。朱熹则从“理”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原则出发,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穷理,而穷理致知又必须通过格物进行。他认为,理存天地之间,万物皆理,格物首先要格具体事物之理,然后通过“用力之久”的功夫就自然达到“豁然贯通”、“顿悟天理”。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的认识论观点,他从“心即理”的前提出发,认为朱熹的“格物穷理”认识方法太烦琐,不能抓住要害。他力求寻找一种“不由阶梯”的简捷方法,这就是“发明本心”、直指“本心”的认识方法。陆九渊认为,认识没必要格物外求,只要存养“本心”、“讲明本心”就够了,“理”先验地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还作诗批评朱熹的认识论观点,“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对此,朱熹反讽道:“子静之学,只管说一个心……若认得一个心了,方法流出,更都无许多事。”并说陆九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朱、陆在认识方法上的争论,实际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与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斗争。
朱、陆之间的辨论不仅表现在认识论上,而且表现在本体论上。在本体论上,陆九渊不同意“无极而太极”的说法,他认为不应把“无极”加于“太极”之上。朱熹则认为“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假如不谈“无极”,将“太极”视为“一物”,那么它就“不足为万化根本。”而陆九渊坚持认为,“太极”这个绝对存在就是“心”,“太极”就在“心”中。因此,他认为只说“太极”就够了。如强调“无极”,就会承认在“心”外还有一个最高本体。所以,他批评朱熹在“太极”之上加上“无极”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纯属多余。实际上,朱熹是强调理既在心中,又在心外,而陆九渊强调的是心就是理。“无极”、“太极”之争,不过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在本体论上的斗争。
“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对明清哲学家批判、改造“理学”、“心学”体系有一定启发意义。因此,朱、陆之辨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注释】
[1]《陆九渊集》卷十三。
[2]《陆九渊集》卷十一。
[3]《陆九渊集》卷十一。
[4]《陆九渊集》卷十一。
[5]《陆九渊集》卷十一。
[6]《陆九渊集》卷三十六。
[7]《陆九渊集》卷三十六。(www.xing528.com)
[8]《陆九渊集》卷三五。
[9]《陆九渊集》卷三四。
[10]《陆九渊集》卷五。
[11]《陆九渊集》卷三五。
[12]《陆九渊集》卷三二。
[13]《陆九渊集》卷三四。
[14]《陆九渊集》卷十。
[15]《陆九渊集》卷三四。
[16]《陆九渊集》卷三十。
[17]《陆九渊集》卷三五。
[18]《陆九渊集》卷二十。
[19]《陆九渊集》卷三五。
[20]《陆九渊集》卷三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