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明理学论述:重塑伦理观

宋明理学论述:重塑伦理观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观的核心。朱熹“天理”的含义有三:第一,天理是人的本然之心。总之,朱熹认为人欲是恶的,妨碍天理的实现,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怎样革欲复理呢?其次,朱熹提出“克已复礼”的方法。朱熹“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起来,把封建的“天理”秩序说成是尽善尽美的东西,这不过是为封建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正名。

宋明理学论述:重塑伦理观

理欲、义利之辨,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命题,朱熹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它作为一对道德伦理范畴,与他的本体论人性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朱熹理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观的核心。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24]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中庸》上所言“致中和”、“尊德性”之类,都是让人明辨天理,抑制私欲,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什么是“天理”?朱熹“天理”的含义有三:第一,天理是人的本然之心。他明确解释说:“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25]本然之心是心的未发状态,它公正广大,未被物欲隔塞蒙蔽。本然之心纯净自然,所以是天理。第二,天理是至善之性。他说:“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26]天理是至纯至善的。“天命之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天理至善而已。第三,天理是道德、伦常。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27]把封建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理,保证了封建伦常道德的合理性。从本然之心到封建纲常,朱熹论证的实质在于确保天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方面,天理是本然之心,发自天然,这就从人性的层面论证了天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天理至善至纯,具体表现为仁、义、礼、智等纲常秩序,这就从伦理的层面规定了天理的正确性和法定性,目的在于使人们遵循天理,确保社会等级制度的有效性。

对朱熹来说,“人欲”又是什么呢?朱熹认为:一,人欲是“心之疾疾”。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疾,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28]与本然之心的公正性相对,人欲是心之疾疾,它是私欲而且邪恶,对于国家的治安危不利,必须坚决加以杜绝。二,人欲是邪恶之心。他说:“众人物欲昏蔽,便是恶底心。”[29]人欲是“恶底心”,与天理的至善性相对。众人容易被它蒙蔽,阻碍本然之心的实现。三,人欲是私利之心。他说:“人性本性,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30]由于本然之心被嗜欲、利害所迷,失去了善的本性,成为人欲之私。总之,朱熹认为人欲是恶的,妨碍天理的实现,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这样,朱熹便自觉地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在朱熹看来,不是天理,就是私欲,二者水火不容。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31]因此,革欲复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怎样革欲复理呢?朱熹提出的方法有二:首先,朱熹认为:“情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32]心对于“性”、“情”具有能动性,能够控制性情。朱熹认为,如果从耳目之欲出发,就“人心”,如果从仁义礼智等天理出发,就是“道心”。人心与道心可以互相转化,“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关键在于“心”如何控制调节性与情,人心与道心的关系,正确处理善恶的转化。如果人人能够“主敬”、“持敬”,加强自身的养心修身,“涵养”天理,就能使人心由恶转善,由人欲转向天理。其次,朱熹提出“克已复礼”的方法。“克已便能复礼”,意思是说,克尽已私,遵循封建的仁义礼智,就能复天理,使行国符合“规矩准绳”。

朱熹“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起来,把封建的“天理”秩序说成是尽善尽美的东西,这不过是为封建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正名。但是,也应该看到,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当时大地主、大官僚的穷奢极欲的腐朽行为,在理论和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朱熹对于人们在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物质生活、饮食男女之欲,也是赞同的。这些都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注释】

[1]《朱子文集》卷十七。

[2]《朱子语类》卷一。

[3]《通书·理性命章注》,《周濂溪集》卷六。

[4]《朱子语类》卷一。

[5]《朱子语类》卷一。

[6]《朱子语类》卷四。

[7]《朱子语类》卷一。

[8]《朱子语类》卷四。

[9]《晦庵先生文集》《答黄商伯之四》。

[10]《朱子语类》卷九四。

[11]《朱子语类》卷一〇〇。

[12]《朱子语类》卷一五。

[13]《四书章名集注·大学章句》。(www.xing528.com)

[14]《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15]《朱子语类》卷一五。

[16]《朱子语类》卷一五。

[17]《朱子语类》卷一五。

[18]《朱子语类》卷一五。

[19]《朱子语类》卷十。

[20]《朱子语类》卷四。

[21]《朱子语类》卷四。

[22]《朱子语类》卷四。

[23]《朱子语类》卷五。

[24]《朱子语类》卷一二。

[25]《朱文公文集》卷一三,《辛丑延和奏札二》。

[26]《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7]《朱文公文集》卷五九,《答吴斗南》。

[28]《朱文公文集》卷一三,《辛丑延和奏札二》。

[29]《朱子语类》卷七一。

[30]《朱子语类》卷八。

[31]《朱子语类》卷一三。

[32]《朱子语类》卷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