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人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也许道学先生们在穷究天理人欲诸多自然社会的重要问题时也会感到无奈和厌倦,那么,忘情于山水之间,抒情写意,看落花流水,听风声泉响,也不失为摆脱沉重理性思维之累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明道先生这首诗是他在清明郊行时所作,诗中流露出这位理学大师在构造天理体系时的一种闲暇心境。看来,天理体系再严密,人欲总是会红杏出墙,遮掩不住的。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与张载一样,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程颐,字正叔,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的)。程颢、程颐为同胞兄弟,程颢一生多是从事自治活动,他与弟程颐均属于旧党人物,又称“明道先生”。程颐一生多是从事著述教育活动,门生众多,又称“伊川先生”。由于他们兄弟二人长期生活在河南洛阳,并讲学著述于此,创建理学派别,遂形成理学中的“洛学”一派。(www.xing528.com)
北宋时,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几乎同时形成,在思想界巨相争鸣,呈现出鼎足而三的局面。然而,在三支理学流派中,“洛学”的影响最大。三家昌盛,“洛学”独兴,这与当时社会政治和统治者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程理学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北宋初期,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重视天道研究,强调义理,为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这是宋明理学的先驱。周敦颐继之而起,援佛、道入儒学,提出一系列理学概念、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以后,二程“洛学”兴起,继承发扬了周敦颐的理学精神,以天理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创建理本论,对自然、社会、人生诸问题作出了全面的新的解释,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理本论理学流派。程颢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开宋明理学中的陆王一派,而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又开朱熹一派。二程的理学思想以儒家伦理学说为基础,并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资料,因此,其理学体系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细密,更加具有思辨精神。
二程的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为《二程集》出版。它包括六个部分:《遗书》二十五卷,《外书》十二卷,《文集》十二卷,《易传》四卷,《经说》八卷,《粹言》二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