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周敦颐由宇宙本体的“无极”发展到阴阳动静,再到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他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宇宙万物的变化来说明人世间的善恶,由天及人,由宇宙论推衍出道德论。
周敦颐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9]人禀五行之气而成,人之为人,不仅是人有形态、有男女,更重要的是人有五常之性,有知觉情感。这样,人就有了“善恶”观念。接着,周敦颐提出了存善去恶的标准和方法,“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10]周敦颐认为,“无欲”才能“主静”,才能培养起人的善恶是非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中正仁义”的道德原则,因为这是圣人树立的标准。君子遵循此道,故能得到吉祥,小人违背此道,便遭遇凶恶。这样,我们便明白了周敦颐用心良苦地把他的本体论转移到人生道德论的用意。周敦颐提出“无欲”、“主静”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人只有通过修养去欲的锤炼工夫,才能趋善去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仁义礼智的思想规范。
怎样做到“无欲”、“主静”,周敦颐提出了具体的修练方法。他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11]周敦颐认为,要做到圣人之“诚”,首先要“惩忿窒欲”。就是要做到无事于心,平息欲念,内心的欲望会使人生产邪念,这就是“恶”。周敦颐赞扬颜回之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12]孔颜人格是周敦颐树立的“无欲”典范。周敦颐说富贵是人人喜欢的,颜回不求富贵,不爱富贵,安于现状而不改其志,这是值得颂扬的。颜回不愧为“亚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引入他的理学体系中,倡导制欲,去除各种物质欲望,片面地强调精神的超脱与修行。周敦颐的这种制欲观念,被后世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挥,开“存无理,灭人欲”之滥觞。
孟子说:“食色,性也。”孟子看到了人的基本要求的合理性,并没有将人的基本欲望加以绝对否定,只是从道德的角度提出“寡欲”。周敦颐比孟子走得更远,要求彻底根除欲望,因为寡欲仍是有欲,这有妨碍了善的实现。换言之,“欲”就是“恶”,只有通过“养心”的方法,才能“诚立”“明通”。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禁欲主义,这种禁欲主义哲学在南宋和明代遭到一些哲学家的强烈抨击。(www.xing528.com)
周敦颐提出的另一种去欲存理的修养功夫是“迁善改过”。周敦颐认为,人生在世,免不了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人非圣贤,自然会有过错,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过错。“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13]周敦颐还说过,闻过是一件好事,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会产生耻辱感,这样他才能听从别人的劝教,成为君子。
周敦颐从宇宙本体的生成,联系到社会人生的道德善恶,增加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容量,将自然、社会、人生铸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仅回答了宇宙本原的问题,而且回答了人生道德的修养问题,这是宋代社会面临的两大难题。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为以后新儒学的理论提供了基本的话语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