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演心理技能对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影响

表演心理技能对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影响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艺术家的心理因素很多,但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家来说,首先最为直接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技能的形成。而且,在音乐表演中,动作技能更显著地是受认知技能控制和调节的,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共同称为心理操作技能。首先,在音乐表演心理中,动作技能是构成表演行为的基础,也是最终的表现手段。记忆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

表演心理技能对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影响

影响艺术家的心理因素很多,但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家来说,首先最为直接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技能的形成。一般心理学认为,技能主要有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有时也叫思维技能。动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活动所组成的系统。动作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通过练习和实践而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是既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统一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感知、表象、记忆、思维和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动作技能是认知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认知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时,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需要共同作用,缺一不可。这一普遍心理学原理对于音乐表演来讲非常适用。音乐表演中,也体现着这两种技能的共同作用。而且,在音乐表演中,动作技能更显著地是受认知技能控制和调节的,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共同称为心理操作技能。

首先,在音乐表演心理中,动作技能是构成表演行为的基础,也是最终的表现手段。动作技能不仅涉及身体的能力也涉及心理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希曼(E.A.Fleishman)对基本体能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他归纳了五种体能:(1)力量;(2)灵活性与速度;(3)平衡性;(4)协调性;(5)耐力。弗莱希曼除了对基本体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外,还对心理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称之为“心理运动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发现技能的形成与以下心理运动能力有关:(1)控制的精准性;(2)四肢运动协调能力;(3)定向反应能力;(4)反应时间;(5)手臂运动速度;(6)速度控制能力;(7)腕手灵活性;(8)手指灵活性;(9)臂手稳定性;(10)腕指速度;(11)瞄准。他的研究其实并不是针对表演提出来的,具体事例也都在其他行业,比如医生手术、工程师绘图等。然而,我们却发现,音乐表演中的心理操作技能与此描述的心理学原理完全符合,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所提出的心理学原理。下面仅以钢琴演奏为例略作分析。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平衡与协调,组成了钢琴弹奏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几个指标都可以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力量由弱到强,速度由慢到快,但从肌能上,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演奏者所能达到的水平不一定相同,其中,最难的是长时间在一个强的力度上快速运动。同时,左手和右手之间以及双手与脚踏板之间,均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才能完成演奏。同时,就弗莱希曼特别谈到的技能形成因素中,钢琴演奏中均体现出很高的匹配度。比如快速音阶跑动需要很高的手指灵活性;快速琶音运动需要腕指速度;八度连续运动需要手腕灵活性和速度;快速的大跨度的跳进需要定向反应能力、反应时间和手臂运动速度;乐曲中速度的稳定与变化需要速度控制能力;等等。如果在速度和灵活性上还主要依靠长期的肌肉训练的话,那么涉及身体协调和速度控制方面的能力恐怕已经超出简单的机能了,而是具有很强的心理因素,即对音乐流动性感觉和认知。中国京剧演唱理论中曾经提出“慢板难于紧,快板难于稳,散板难于准”的原则,意思是说,慢板虽然慢,但不应该拖沓,而要紧凑;快板速度快,但是容易抢节奏,故而要稳;而自由的散板,同样是需要有控制的、有度的,所以仍然应该准确。这其实是对音乐节奏感把握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的要求,是适用于一切音乐表演的。

其次,心理操作技能中“心理”的作用到底是如何体现的呢?国内学者周海宏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曾经指出,在技术水平、生理条件、勤奋程度、理性思维与分析能力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演奏者在掌握同一首作品所需要的时间、演奏的状态与质量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力差异。他认为,这种能力是在整个钢琴演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起支配作用的“心理能力”,是控制整个弹奏过程的“心理操作技能”。他之所以称为“心理操作技能”,是因为一方面这种能力有一定的技术成分,是一种“动作技能”;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心理能力”。“心理操作技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操作性”,是“心理动作”;二是与弹奏技巧一样,具有技能性质,一旦掌握,便具有稳定性;三是可以训练和发展。周海宏的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了对于音乐结构的有组织的认知和记忆能够提高练琴的效率,通过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可使演奏更流畅稳定、轻松自如。对于教学和人才选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心理操作技能不仅适用于钢琴,也适用于所有其他的乐器等音乐领域,是国内在表演心理研究中较早且较有突破性的成果。与此相对应的国外表演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有过对于视奏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于音乐记忆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出了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的合作统一关系。

记忆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记忆有听觉记忆(Aural Memory)、视觉记忆(Visual Memory)和动觉记忆(Kinaesthetic Memory)。听觉记忆就是演奏家通过心理听觉听到作品,从而预测乐谱中即将到来的音乐事件,并对表演过程进行即刻的评价;视觉记忆是指对写在乐谱上的图像和其他表演特征具有心理视觉,比如对于钢琴家而言,仿佛看到手在键盘上弹奏和弦时的各种不同特征;动觉记忆是指对演奏中的手指、手腕、手臂和肌肉运动的触觉记忆。西方学者休斯(Hughes)和马太(Matthay)专门研究了这三种音乐的记忆,并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三种记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他们认为,没有和声、曲式、复调、对位及赋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没有真正的音乐记忆可言。

毫无疑问,演奏记忆来自各个方面的复杂作用,任何演奏家都是在内心听觉的引导下听到音乐,看到乐谱,感觉到肌肉运动的情况下实施演奏的。苏珊·哈勒姆(Susan Hallam)对22位专业音乐家和55位年轻音乐家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音乐家在运用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动觉记忆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的个体特征。有的强调视觉记忆,有的强调听觉记忆,等等,各有差异。但是,所有的专业音乐家都采取了一种有意识的对于发展和理解音乐结构非常有利的分析策略。从对专业音乐家的调查中可以肯定,把三种记忆与分析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多种信息解码能更加有效地为演奏提供保证。值得指出的是,记忆的策略也与任务的难易有关,比如,对于某些篇幅短小的作品,演奏家有时候仅仅只是凭感觉就记忆下来了,但是对于篇幅较大的作品,无疑必须采取复杂的综合记忆。丽塔·艾洛(Rita Aiello)通过调查研究7位专业音乐会钢琴家如何运用记忆方法,得出许多共同规律。比如,钢琴家们依靠听觉记忆比动觉记忆更多一些;都强调对音乐结构要有清晰的观念;分析乐谱是记忆音乐的重要而可靠的手段;三分之二的钢琴家都是先把作品划分为小的段落然后用整体组合的方式去记忆音乐的;即兴演奏知识对记忆音乐来说是很重要且很有用的;等等。(www.xing528.com)

从音乐家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音乐家对记忆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对于专业演奏家来说,对音乐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是保证牢固的音乐记忆和演奏成功的关键英国音乐学家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曾经指出:“音乐分析所提倡的那种撒开细节,关注特别的音乐上下文中大范围联系的能力,正是音乐家感知音乐的声音的必要方法。显然,音乐分析对于演奏家记忆复杂乐谱以及把握大范围的动力和节奏联系,并做出评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一个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来说,具有完美的舞台表现,滴水不漏的记忆能力,除了综合运用记忆方法和音乐分析以外,还得把记忆方法和音乐分析策略运用于长期刻苦的训练和大量的练习、演出实践,才能把诸多有关演奏训练中的重要信息储存起来,不断积累并形成经验。

在西方音乐会传统中有两种主要的技巧—读谱和背谱。音乐心理学家斯洛波达(J.A.Sloboda)进行了有关艺术家读谱心理的研究,他在钢琴家视谱演奏的过程中突然拿掉谱子,并让钢琴家继续演奏,结果发现专业熟练的钢琴家都有大概七个音的眼手记忆范围,就是说,在拿开乐谱的刹那,钢琴家并不会立刻停下来,脑海里已经记下了下面的一个小节。并且越是有技巧的视谱者越能把记忆跟音乐句法联系起来,甚至进一步扩大他们大脑中对乐谱记忆的范围。这说明对音乐结构的把握有利于增强音乐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读谱技巧不仅是一种视觉技能,而且是一种把视觉与意识中想象到的声音,或者说内在听觉结合起来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同时,还有许多研究都表明了记忆的能力其实是建立在对结构认识能力的基础上的,比如调性结构、风格结构,因此艺术家对于风格陌生的乐曲的记忆必然不如对于风格熟悉的乐曲的记忆那么强。

总之,记忆来自理性。不难看到,国外研究者和表演者大多比较重视音乐结构分析,用理性的思维去认知音乐的句法、和声以及结构,实际上从记忆的角度对于表演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能把两者结合,即把音乐的结构分析与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结合起来,必然更加有利于理解表演中的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结合结构分析与操作技能可以得出,首先,把音乐认知为有序的规律性的组合,有利于增强对乐谱的记忆。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以及音乐结构的基本方式组织而成的。我们发现,越是对音乐的结构规律熟悉和了解的音乐家越是能迅速掌握一部作品,而越是初学者,越觉得困难,其原因正是,初学者对于音乐的句法和结构缺乏了解,常常凭借的是“死记硬背”去掌握作品。另外,对于较为复杂的作品,越是清楚和声的变化、移调转调的规律的音乐家也越能快速掌握作品,并且其记忆保持也越久。反之则相反。这些都说明对于音乐的规律性的认知能提高艺术家掌握作品的能力。其次,要达到对音乐作品的规律性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从动机、乐汇、乐节,到乐句、乐段、乐章;从节奏、旋律、和声,到调式、调性、转调,按照音乐的发展逻辑和规律进行分析,无疑是使表演艺术家更有能力掌握音乐的方法。再次,通过对乐谱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从分析走向研究,从研究思考音乐阐释的合理性,将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音乐,并表达音乐的真正内涵。其实,通过理性的分析,所发展起来的不仅是对作品的心理能力的增强,更是对音乐理解力的提升。从乐谱,到分析,再到阐释,实际上是任何音乐表演艺术家都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没有谁是一上来就开始阐释的,那样的阐释也是没有依据的。有时候在读谱的过程中艺术家会发现问题,这涉及乐谱版本等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从音符的具体音高,到表情记号的标记,都关系着阐释的准确性。这不仅是一个严谨的艺术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表演创造性和表演想象力的基础。事实上,任何高水平的具有创造力的阐释和具有说服力的表达都是以对音乐的深入研究为前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