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与发展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与发展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族群,音乐表演艺术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表演艺术家都传播着某种文化的精神。无疑,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艺术形式,音乐表演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表演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紧密联系。这个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和使命提出来的。所以,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家来讲,技术功底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与发展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族群,音乐表演艺术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表演艺术家都传播着某种文化的精神。无疑,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艺术形式,音乐表演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表演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紧密联系。可以肯定地说,文化环境塑造着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家。比如中国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大繁荣的一个集中体现阶段,随之而来的宫廷音乐规模宏大,产生了堂上堂下的表演分属,形成了宫廷燕乐(大曲)的表演形式,一方面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精神生活富足的享乐需求。自然会应运而生不少歌舞伎人或艺人,并形成对这类人员的管理机构和专门培训机构,因而产生了大乐署和鼓吹署以及梨园。再比如西方巴洛克时期,宫廷乐师担任着侍奉国王和王公贵臣的重要职责,必然会形成宫廷乐师和乐队,亨德尔的《皇家焰火音乐》就是为国王出行的仪式而作;莫扎特更是直接为国王演奏。为满足贵族阶层的娱乐和社交需要,歌剧院兴起并造就了一大批歌手。这些事实都说明,社会环境成就了艺术家并形成了艺术家的创造范围。1964年和1969年,丹托和迪基分别发表了《艺术界》和《何为艺术》,提出了艺术界理论,又称为艺术体制理论,是现代社会看待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一个重要参考理论,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把影响艺术家的社会环境体系化和规约化的表现。艺术家身份的获得直接取决于他所处的那个艺术体制中。

艺术理论不仅进一步确立了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威望,而且也赋予了艺术家一定的职责和理想。作为一个特殊的不同于常人(艺术家是某类型天才的代表)的且具有极高创造力的群体,艺术家不仅应该是天赋过人的,而且应该是有社会责任的。艺术家的创造性自由被赋予了很大的社会期待。但是从另一面看,艺术体制一旦稳固的形成,就隐藏着危险,即艺术家在各种形式的艺术机构所形成的圈子中一旦被认可,他们就很有可能把这种机制作为自己手中的筹码,从而削弱了独立自由的创造的初衷。“简而言之,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某艺术家’的看法,是被这些评价体系告知的,而不是我们在欣赏其作品时看到的。”“艺术家主体与艺术体制之间的关系是在相互对抗而又彼此合谋的状况中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艺术家总是在艺术体制的控制与自身的反控制要求中游移。这一认识无疑将进一步激发艺术家的自我批判精神。”这一点在当代社会的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这个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和使命提出来的。因此,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有职业精神和使命感。所谓职业精神,是指艺术家对所从事的表演事业要热爱,要全身心投入;所谓使命感,是指作为一位文化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创造者,艺术家有责任承担起传播优秀艺术作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引导人们进行高质量的审美,使人们获得至高至纯的艺术享受的责任,这在任何时候都表现为对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真善美的追求。一种正能量的追求,无论具体表现手法如何,其根本目标和理想一定是美的。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商业利益影响,艺术家要把为艺术发展的思想放在首位,而把个人名利和收益放在次位,实属不易。这就更需要艺术家要有能抵制各种诱惑的自省意识,认识到艺术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美的塑造者,应该把对艺术的追求作为最首要的追求,从艺术家的特殊职责来约束自己,才能真正做到为艺术而献身。美国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只爱两件事情:音乐和人。”(I love two things,music and people.)如此简单的信仰成就了他一生为人们能够得到美的音乐而贡献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才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的敬仰。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在青少年中传播纯正的古典音乐,做了许多看似通俗易懂,实则是他用心、用智慧琢磨出来的大众欣赏电视节目。所以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看他的节目而爱上古典音乐,也有很多人因为看了他的节目走上了音乐的道路。纽约爱乐乐团低音提琴副首席琼·迪克曾说:“我是随伯恩斯坦长大的。我童年时在印第安纳州看过他演播的‘青年音乐会’和‘特别快车’,我认为所有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包括我自己,至少从某个方面来说,都是因为他才爱上音乐的。”

其次,艺术家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对于音乐这一行当的表演艺术家来讲,仍然遵循着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特别是对于器乐演奏家来说,专业技能的训练一般都开始于几岁(所谓的“童子功”),并伴随着每天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练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竞技体育的训练有些相类似,是艰辛而漫长的。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舞台上一听就很容易听出来,即使从艺术的角度看,没有出色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功底作为保证,也很难施展艺术表现,一个还在为技术而担忧的表演者如何能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所以在此,艺术表现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的。但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绝对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技术的体现是多等级层次的,比如某一些作品偏向于某一些技术,而另一些作品偏向于另一些技术,或者有的作品必须要求技术的全面性,那么设想一下表演者在任何一个小的技术环节如果有缺陷,都可能会影响到他/她对作品涉猎的广度,诠释的宽度和深度。换句话说,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讲,任何技术的缺陷有时可能都是致命的。所以,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家来讲,技术功底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www.xing528.com)

同时,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积累。从事表演艺术的人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从事音乐表演的人更是如此。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直接以情感作用于人的艺术形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必定是对生活体察入微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表现,并转化为内心的情感体验,注入自己的艺术表现。对于情感体验,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直接体验是指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过的情感;间接体验是指通过他人所了解、感受和领悟到的情感。这两方面的情感体验都很重要。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印象,即上了一定年纪的艺术家在表演的时候,似乎更有内涵,情感更为深刻;而一位太年轻的艺术家在表演中通常显得缺乏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对于经历过许多情感体验的艺术家来说,自然会在表演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体会带入进去,从而使表演中的情感抒发更为真挚和生动。比如,我们印象深刻的20世纪著名歌唱家卡拉斯,她天真执着又复杂多难的情感经历,使她在表演中把角色与自己完全融为了一体,成功塑造了经典的“卡门”形象,令人难忘。但是,这并不就是说,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就不能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内容。这时,间接的情感体验丰富程度对于缺乏亲身情感经历的年轻艺术家就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自身切身的情感体验之外,去体验很多自己所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复杂的情感,甚至要去想象,或者领悟那些复杂的情感内涵,才能为表演积蓄更多丰富的情感内容。总之,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敏感的内心情感体验是相联系的,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再次,表演艺术家应该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兴趣广泛,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艺术家全面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以前我们通常称为“文化修养”,文化修养对于一位成功的艺术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实际上,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家来说,我们认为首先在音乐体统内部应该达到“全面”,即在音乐专业门类之间应该“通晓”,比如钢琴家应该有一些小提琴知识、长笛知识、黑管知识、声乐知识以及乐队知识等,因为钢琴家不仅要在钢琴这件乐器上具有歌唱的呼吸,实现乐队的音响,使自己的演奏具有多层次多样的音响色彩,还要适应更多与乐队合作和演出的场合,如果只是局限在钢琴这一件乐器上,那么很有可能在很多表演的具体环节中表现出不足和缺陷。另外,在艺术体系中,应该充实音乐学科之外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比如绘画、舞蹈文学等。因为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也是异常的丰富和紧密。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乃为姐妹艺术,音乐中到处充满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如果艺术家对此不熟悉,将很难把握音乐的风格。同时,音乐中还包含着很多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绘画中所具有的形象、色彩等因素,文学中的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等因素,均在音乐中有所体现。这些都需要艺术家全面地学习和深入的了解。在艺术之外,了解一些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表演艺术家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方面会从发声原理、运动原理和心理调节等方面增强表演的效果。其实除了这里谈到的以外,还有很多。但是总而言之,对于表演艺术家来说,绝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那一门专业领域之内,而是需要层层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来自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全面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有意识突破自身局限的观念共同构筑起来的能力。美国指挥家洛·马泽尔有句名言:“如果一个好的音乐家仅仅是一个好的音乐家,那他就不是一个好的音乐家。”这听起来像绕口令似的话,正说明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的全面修养的重要性。

最后,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还要具有艺术感染力。音乐表演是有大量听众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心灵的交流。鲁宾斯坦曾经说:“我感觉到公众和我之间那种神秘的交流,那种在演奏中给我以灵感的神秘交流。有这样的时候,我能使所有的听众都心旷神怡。我什么都做得到。我能用一个小小的音符把他们牵挂在半空中,他们会因此而停止呼吸,因为他们等待着听接下来将是什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时刻。这种时刻并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它发生,它便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伟大时刻。”这是一种自信,因为艺术家用心在展示和交流。波哥莱里奇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始终认为要想把一首乐曲演奏好,你必须使它完完全全地成为你自己的心声,你不是只在记忆中知道每一个音符,而是必须使所有的音符成为你自己,使你自己成为所有的音符。”实际上,艺术家的艺术感染力很多情况下源自他们对音乐真正的热爱和执着,他们愿意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在这种强大的动力之下,他们才能被音乐所感动,才能把对音乐的感动传达给听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