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表演艺术这种二度创作中,也要特别注意研究音乐作品中的气与韵。
首先,气与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和丰采。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气势磅礴的音乐音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气概。其二是作曲家本人的气韵特征,贝多芬那英雄性的战斗精神和大手笔,在其第三、第五、第九等交响曲中是显而易见的。况且,有些作品本身正如茅原先生所分析的那样,也仅仅反映到一种精神气质状态的层面上。
其次,在二度创作中,“气与韵”是二重的,一重是演奏者对作品的“气与韵”的主观反映,这是主观化了的“他神”。另一重是演奏家主体的“气与韵”,这是客观化了的“我神”。二者相互渗透,交织成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www.xing528.com)
无论是在一度创作还是在二度创作之中,气与韵,都有着二重的意义:既有语义学的意义,又有美学的意义。根据信息论美学,任何信息都具有语义学与美学的二重性质,既提供语义学信息,也提供美学信息。语义学信息就是指内容方面的信息,即作品“说了些什么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什么思想、观念、感情等等。美学信息就是指表达形式美不美,同样的语义学信息,其表达形式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不美的。这就是在美学信息上的区别。气韵是否高尚、正派,回答的就是语义学信息的问题;气韵是否具有美的魅力,回答的就是美学信息的问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好丑、辩讷、工拙,都是说的美学信息,而君子小人之态、之气、之心,则是说的语义学信息。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演奏家演奏的结果,“气与韵”可以大不相同,究竟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