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成功音乐作品的形神塑造技巧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成功音乐作品的形神塑造技巧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道了形神兼备的道理,并不等于就能做到。成功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形神兼备的结晶。而正是这些叹息的特点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力度状态不同,所以,他们各自所塑造的音乐旋律之“形”态也就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演奏者仅仅注重了表面的“形似”,忽略了音乐艺术中闪光的神采,这是不可取的。说实在的,艺术的形神创造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里只是初步提到了一些必要的方面。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成功音乐作品的形神塑造技巧

知道了形神兼备的道理,并不等于就能做到。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要想跨越这一段距离,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要解决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作品的理解和对技术技巧的掌握等一系列问题。对生活的理解是对艺术的理解的前提。

苏轼在其《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说:“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在苏轼看来,“道”和“艺”是相辅相成的。如有了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冲动,欲要将其表达出来,但技术技巧不够,尽管心里存在着事物的形象,却不能通过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艺术形象,纵然设想很高、神采飞扬,也就是有了“道”,却没能力表述出来,没有描绘“道”的技法—“艺”,这便是“有道而无艺”。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道”和“艺”结合的产物。成功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形神兼备的结晶。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作曲、表演、欣赏三方面缺一不可。音乐表演是由作品到欣赏过程中的中介。作为二度创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音乐作品只有在真实的音响中才能获得艺术效果,产生社会意义。所以,要求表演主体首先要深入地理解乐谱,这是二度创作的基础。乐谱对于表演者来说,是要被反映的对象,作曲家反映客观事物形神的主观感受,以及作曲家个人的思想感情、气质风骨等都以乐谱的形式表述在纸上。乐谱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被意识的意识,即被反映的意识。这就特别要求表演主体再现意识、反映意识的创造性。所以,在二度创作中反映与创作也是统一的。

理解作品并不仅仅依靠读谱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而且也依靠尽可能多地占有历史资料,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的目的性明确,使塑造的音乐的形神有据可依,有说服力。这种独创性也才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音乐作品的“形”是指音乐中的有组织、有规律的节拍、节奏、速度、音高等因素所构成的音乐音调。作曲家们用这些音乐造型的因素来表达自己的神思情感、艺术思想、审美判断、风骨气质等。他们所塑造的各不相同的音乐之“形”,也是由于他们所寄予的“神”的不同的结果。无论是阿炳的叹息音调,还是柴可夫斯基的叹息音调,他们都是以各自民族的审美习惯、艺术思维、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按各自民族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来抒发胸中之郁闷的。而正是这些叹息的特点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力度状态不同,所以,他们各自所塑造的音乐旋律之“形”态也就各不相同。

试想一下,表演主体如果对乐谱所规定的节拍、节奏、音高、速度、强弱等因素不能在他的表演中如实地体现,怎么还能谈得上反映出作曲家的意图,以及乐曲所要求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呢?我们常遇见这种情况:当一个演唱者在演唱华彩乐段时,由于她的气息运用、喉头位置、支撑点的控制等出了问题,高音出现了尖怪之声,音也不准了,荒腔走调,听起来可谓“不堪入耳”,使人“难受不已”。有的演奏者在奏快板时,越奏越快,让听众感到紧张而不能产生愉悦感。凡此种种,都是表演主体的技术技巧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能很好地达到塑造音调的要求。是谓“形”且不似,何谈传“神”呢。

由此看来,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似”是其“传神”的前提,“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www.xing528.com)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似”,不仅要求表演主体完美地再现乐谱,而且,还要求表演主体的技术技巧在其表演技艺中所创造出来的表象美。作为美的艺术的一个品种的音乐表演艺术,应该要求具有悦耳的功能。音乐表演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艺术,其技术技巧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不但要求表演的准确性,同时也是音色、音量、强弱、高低、疾徐等时间和声音诸因素结合运动的美,这不是别的,正是抽象的有机生命之美,是艺术家的才能、经验、艰苦磨炼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而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作为美的艺术的音乐表演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

乐谱是作曲家记录思想感情信息的声音符号,而人的思想感情比起人类所创造的符号来说要丰富细致得多。再完整的乐谱也无法将音乐的各种要求完美无缺地记录下来。所以,当一个表演者在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文学的、时代的、曲式的、艺术的分析。在读谱时,从乐谱的音里行间去领略作品所要表达的形与神,在内心听觉中体悟作品的意境。这样,再操琴练习,下指取音就有目的性。做到“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方能“形”具“神”生。

有些表演者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当自己还没能够理解作品的实质内涵时,就匆匆地拿过谱子,在“形似”上狠下功夫,一遍遍机械地练习起来。表演时,技术可谓娴熟,音准、节奏等也都很好,甚至地方风格也都很像,但听起来总觉得缺了什么,不能感人,毫无生气

倘若演奏主体对作品缺乏深入理解和钻研,即使每一个音都演奏得不“错”,也好像说话者不知道自己说的什么话,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演奏者仅仅注重了表面的“形似”,忽略了音乐艺术中闪光的神采,这是不可取的。重视理解,轻视技术,固然不能达到成功。但是,在今天看来,更多的问题恐怕是产生于忽视对艺术的理解方面。重技术,轻理论,几乎成了表演专业的通病。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形神创造,不但涉及时代性、民族性、学派风格特征、个人风格特征、表演的不可重复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涉及虚与实、情与理、气与韵,及表演心理技术等一系列问题。说实在的,艺术的形神创造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里只是初步提到了一些必要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