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称准犯罪水平),可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这两种问题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校生活中,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是经常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它会给家长、学校带来麻烦,也容易转化为品德不良,如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过错行为具有盲目性、情境性、偶然性、情绪性、易变性等特点。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在学生的生活中过错行为是大量存在的。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在学校生活中,品德不良的学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其消极作用大。
过错行为是产生品德不良的最直接原因,也是预防和矫正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所在。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道德认识上无知,行为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1.客观原因: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2.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的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观念、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或归结为某种不良的品德态度,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www.xing528.com)
1.醒悟阶段:当事者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
2.转变阶段:有了改变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
3.自新阶段:经过较长的转变时期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四)常见的矫正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4.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