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课程的内容属性(固有属性/设计方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具有三方面的显著优点:
(1)学科课程是从各文化领域精选的基本知识,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新高度;
(2)学科课程能有效地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能深化学生对某一专门领域的认识,培养其专业素养;
(3)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
学科课程也有明显的缺陷:
(1)学科课程的内容是前人获得的经验,教学过程又主要是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经验产生深刻体验;
(2)学科课程的知识是预先结合各方面因素设定好的,变通性较差,不容易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
(3)学科课程的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
(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缺点:
(1)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2)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3)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4)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题目示例
【2019年上·单选】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B
(二)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2.综合课程
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分以下几种: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分类
①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②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如把动物学、生理学、植物学等融合为生物学。
③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社会研究课包括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
④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他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课程有着显著的优点:
(1)打破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合课程的缺点主要有:
(1)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2)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集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三)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
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www.xing528.com)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的,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关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五)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题目示例
1.【2019年上·单选】某小学借助该地特有的醒狮、龙形拳等非遗项目,由该校体育教研老师集体开发了《醒狮表演》和《龙形拳》的课程并且定期在学校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的系列活动。该课程属于( )。
A.校本课程 B.隐性课程
C.显性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A
2.【2020年上·多选】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当地教师充分参与课程的调研和编写
B.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
C.属于指令性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D.教材大纲的确定要充分听取当地教师的意见
E.参与课程决策的人员包括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家长、学生等
【答案】ADE
3.【2020年下·单选】某藏区学校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学校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隐性课程 D.校本课程
【答案】D
(六)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课程,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基本公民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七)根据功能划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八)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课程,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3.领悟或理解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
杜威学校的课程内容
杜威学校中,课程被分为4类:
1.手工制作类的课程内容,如木工、金工、缝纫、烹调、园艺等;2.语言社交类的课程内容,如游戏、俱乐部、表演等;
3.研究与探索类的课程内容,如历史研究、自然研究、专业化活动研究等;
4.艺术类的课程内容,如乐队活动、乡村音乐会等。
在杜威看来,选择这些直接经验形态的课程内容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儿童“消遣”,也不是为了获得“职业技能”,而是为儿童“提供一种研究的途径,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