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心发展动因及其影响

身心发展动因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这两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把实践和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身心发展动因及其影响

(一)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C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内发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1.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是典型的内发论。

2.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3.苏格拉底:产婆术。

4.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二)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1.墨子的“素丝说”以染丝的过程比喻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www.xing528.com)

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题目示例

1.【2019年上·单选】下列语句蕴含的教育观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

【答案】B

2.【2020年下·单选】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为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以上说法体现了(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交互作用论

【答案】B

(三)二因素论或辐合论

1.代表人物:施泰伦、吴伟士(武德沃斯)

2.观点:这种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

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即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武德沃斯)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这两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与施泰伦的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四)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和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