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该观点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7世纪)

古代中国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1)关于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3)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即“学而优则仕”。

(4)关于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②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③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④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立志有恒。《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自省自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

④改过迁善。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题目示例

【2019年上·单选】下列选项与孔子的教育实践不符的是(  )。

A.学思结合 B.有教无类

C.举一反三 D.“六艺”教人

【答案】D

2.孟子

(1)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教育目的:明人伦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

(3)论理想人格: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家庭义务感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浩然之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②“盈科而后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③“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因人而异。

④“专心致志”:强调人们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

(5)政治思想

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仁政。

3.荀子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恶。此外,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目标

大儒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一持万,是理想的人才。在荀子看来,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3)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则止。”该观点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4)论教师

荀子尊师思想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角度出发强调尊师;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学生对教师的学术不应有丝毫违背。

4.墨子

(1)素丝说

墨子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培养目标

墨子认为要建立一个“兼爱、非攻”的社会,就要培养“兼士、贤人”,才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②科学技术;③文史;④思维能力。

(4)教育方法

墨子主张主动、创造、实践、量力这四种方法。

此外,墨子认为,人的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前两种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知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墨子还提出了“察类明故”的思维和辩论方法。

5.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提倡“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6.《学记》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的作用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则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

(3)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教师本身要主动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碰到困难也会促进学习。教与学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教学相长”又被引申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②豫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问题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做到未雨绸缪;“时”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孙”即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学习内容的难易和教学的逻辑性安排课程进度,做到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摩”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③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有人贪多,因而知识庞杂无序;有人学习片面专精;有人觉得容易便骄傲自满;有人害怕困难便止步不前。因此,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④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是说,学生的学习安排要能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充满乐趣。

⑤启发诱导:《学记》发展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提供现成答案。

(4)教学方法

第一,问答法:《学记》从问和答两方面加以论述。所谓“善问”是指教师提问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问题的内在逻辑;“善答”则是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详略得当,恰如其分。

第二,讲解法:《学记》提出,教师的讲解应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即言语简约而含义通达,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举例量少而道理清晰易懂。

第三,练习法:《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主张练习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而且要根据学习内容来安排练习,由浅入深,使练习规范并逐步有序的进行。

第四,类比法:《学记》认为:“古之学者,比物丑类。”主张要通过对事物进行类比,发现内在逻辑,从而掌握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5)教师观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7.《大学》

《大学》出自《礼记》,其中心思想是大学教育的“三纲领”与“八条目”。

《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了八个步骤,即“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讽刺、定义和助产。

此外,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2.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它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就应当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柏拉图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而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柏拉图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在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此外,他还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等,并确立了“四艺”的课程体系(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教育阶段理论”,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

具体表现在:第一时期是0—7岁,主要施以体格教育;第二时期是7—14岁,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第三时期是14—21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采取分班授课。

4.古罗马西塞罗:《论雄辩术》

西塞罗的《论雄辩术》阐述了关于雄辩家应具备的素质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对昆体良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

5.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昆体良在教学理论的许多方面提出了精辟见解,主要包括: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等。

昆体良的家庭教育

昆体良认为从家庭教育开始就应注意幼儿的道德教育问题,家长要十分关心在幼儿心灵上可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昆体良重视家庭教育和他的早期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昆体良是早期教育的倡导者。他认为幼年期的学习是在为青年期更好的学习打基础。

(二)创立阶段(17世纪—18世纪)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发展受到启蒙的影响,表现出遵循自然、重视科学的特点。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他首次提出了实验归纳法。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而夸美纽斯也被称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也是贯穿他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教儿童看图识字的课本《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制和学日制,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在教学原则方面,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等。

3.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的观点;他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十之八九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人人都可接受教育。

洛克主张对儿童进行绅士教育。他认为,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其中,德育排在首位,因为德行是绅士教育首要的品质

4.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

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在著作《爱弥儿》中,他提出“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此外,他还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卢梭的“消极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力倡“消极教育”。他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所谓“消极教育”,指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反对严酷的纪律体罚,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但“消极教育”并非无所作为,还有两件事要做:①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②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当幼儿违反常规后,不必直接去拒绝他们或处罚他们,而是可以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违反常规的自然恶果,从而使他们记住教训明白事理,这就是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可以让幼儿从具体的生活经验中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对自己有利或有害的行为,进而可以不断积累关于对或错的经验。比如,幼儿弄坏、弄脏他们所穿的衣服时,老师别忙着给他们洗涤、更换或缝补,就让他们继续穿着脏的或破的衣服与人交往,活动,穿脏的或破的衣服会被别人取笑,这会使他们觉得难过,从而产生“当时不该把衣服弄脏、弄破”以及“以后穿衣服可要当心点”的想法。

此外,裴斯泰洛齐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其涉及范围,几乎囊括了现今小学所有教学科目,从而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裴斯泰洛齐由此而贏得了“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

5.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化,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题目示例(www.xing528.com)

【2020年上·单选】“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首先提出该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赫尔巴特

【答案】C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1.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程

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生存;他提出了“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己、成为本来的自我,都能得到自我完善。

2.德国的赫尔巴特:“现代(科学)教育学之父”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将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到教育学中,强调在教授学生新知时,必须使唤起学生心中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这也是后人把他的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的主要原因。

(3)教学过程“三中心”:教师、书本(教材)、课堂

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4)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通过分解新教材、比较已掌握的知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论和规律)、方法(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牢固)”的“四阶段论”,也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齐勒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5)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和国家思想出发,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6)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认为在教学中,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因此,赫尔巴特特别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且道德教育是强迫的教育,而纪律和管理则是教育的主要手段。他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训育)。

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1.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又翻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被看作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换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成长。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提出了活动课程的理念,提出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活动教学,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4)提出“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是指“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题目示例

【2019年上·单选】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  )。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答案】B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杜威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代表作品有:论文《我的教育信条》(1897)、著作《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2.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而德国的拉伊在《实验教育学》中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是著名的实证主义者,著有《教育论》(1860)。该书是斯宾塞先期发表的4篇教育论文《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合集。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4.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1917年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5.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代表作有《人的教育》。

福禄贝尔依据直观性、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手工作业、运动、自然研究、唱歌、表演和讲故事等。其中重要的有恩物和手工作业。

他首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幼儿园,并广泛组织了训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

7.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其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批判教育学和文化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以及法国的布尔迪尔等。批判教育学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文化、经济等,其教育目的是进行启蒙而达到意识的解放。批判教育学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文化教育学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文化教育学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这一时期出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即布鲁纳、赞科夫(一译为赞可夫)和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理论]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它们的出现,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

1.美国的布卢姆(一译为布鲁姆)在其著作《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美国的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课程论”,强调“无论选取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战后许多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他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实践中是不易推行的。

3.苏联的赞科夫在著作《教学与发展》中,明确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这也是该理论的核心。他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4.苏联的巴班斯基在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了“最优化”的理念。它包含5个要素:

第一,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规律所论证的原则、方法、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第二,考虑条件:包括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师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选择方案:比较各种可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第四,调控活动:随时控制并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进程;

第五,获得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上述五个因素缺一不可,选择最佳方案是关键,其本质是获取最优效果。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6.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全面和谐教育的思想,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题目示例

【2019年上·单选】下列教育家与其著作,对应有误的是(  )。

A.洛克—《教育漫话》 B.赫尔巴特—《教育学》

C.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D.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答案】B

(六)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

①抱定宗旨,改革校风

首先,改变学生的观念,他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其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极热心的教员;再次,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最后,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制定的学问。这也是其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其次,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再次,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3)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基本归结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3.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

晏阳初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

4.梁漱溟

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观点有:重视农民,重视教育;强调农民组织;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主张采用文化重建的方式解决乡村文化建设问题;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梁漱溟主张“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毛泽东称颂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陶行知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3.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教书育人)

6.陈鹤琴——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提出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部分。“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指导原则是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关于“活教育”课程的编制,陈鹤琴主张打破学科教学传统,依据儿童与环境的实际需要,采用大单元及活动中心为编制原则。具体而言,采用“五指活动”形式,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五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将上述五种活动比作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7.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我国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题目示例

1.【2020年上·单选】下列人物与其教育观点配对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存心养性

B.荀子——化性起伪

C.黄炎培——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D.晏阳初——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答案】D

2.【2020年下·多选】以下人物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有(  )。

A.孟子——染丝说 B.孔子——有教无类

C.夸美纽斯——泛智论 D.乌申斯基——统觉团

E.裴斯泰洛齐——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

【答案】BC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