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第三状态应对方法-《教育新论》

中学生第三状态应对方法-《教育新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对学生产生“第三状态”的原因不甚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常常忽视乃至错怪学生。实际上,造成中学生出现“第三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了解原因后,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尽快帮助中学生摆脱“第三状态”的困扰,以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中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第三状态”。

中学生第三状态应对方法-《教育新论》

【作者】吴群星

【作者简介】吴群星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笔者在对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研究时,曾摄取如下镜头:

镜头一:一位优秀中学生一段时间以来,不知什么原因,上课常常嗜睡乏力,萎靡不振,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该生到医院检查,但无什么疾病,老师也无可奈何……

镜头二:一位班主任找学生谈心,该生既不性格内向,也不害羞,但总是一言不发,不管谈到什么话题,就连根本不构成内心秘密的,也是金口难开,令教师无所适从……

镜头三:笔者到一位中学教师家做客发现,这位中学教师对他即将初中毕业的儿子一日三餐非常注重营养的搭配,一餐一个样,以唤起孩子的食欲,但他的儿子仍旧无胃口,并招致反对……

凡此种种,都是“第三状态”的真实写照和具体表现。“第三状态”是近几年来由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有的称为“健康”。医学专家认为,“第三状态”是指人的机体没有什么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下降、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处于健康与患有疾病之中。正如人们所说:“自感不爽,检查无病。”据《服务导报》报道:广州有69.5%青少年感到学习压力大,73.2%的青少年在三个月内经常出现疲倦、失眠、腰酸背痛等身体不适的第三状态特征。由此可见,“第三状态”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究,关注“第三状态”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教师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中学生出现“第三状态”的表现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种类型:

1.乏力型。这种类型学生主要表现为有气无力、无精打彩,没有生龙活虎和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们共有的天性,常诉说自己倦怠无力,睡不好觉。如镜头一。

2.闭锁型。主要表现为不爱讲话和不善于交际,不愿与群体融合,显得沉默寡言,就连平时乐观开朗的学生也是金口玉牙,闭而不谈。如镜头二。

3.厌学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随心所欲,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只是应付了事,字迹潦草,课桌上的各种书和作业放得杂乱无章,有时甚至表现为不爱来学校上课。(www.xing528.com)

4.厌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哪怕是味道特别好的食物也食之无味。如镜头三。

5.淡漠型。主要表现为表面上对社会、学校关心,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对学生产生“第三状态”的原因不甚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常常忽视乃至错怪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弄清其产生的原因,施教时方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实际上,造成中学生出现“第三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内部来说。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身高的增长、体形的变化,还是第二性征的出现,都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睡眠。但此时学习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以及活动量的过度,中学生必将面临着长身体、长知识等体能智能消耗,自然出现“生长疲劳”现象。加上中学生每天几乎是起床、吃饭、上学、做功课等循环往复的定式生活,从而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枯燥和单调,有厌烦的情绪,“心理疲劳”现象便油然而生。“生长疲劳”和“心理疲劳”是“第三状态”产生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中学生又处于心理“疾风怒涛”的关键时期,心理成熟水平低,理情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起伏大,具有半幼稚、半成熟、依赖性、冲动性等特点,容易陷入生物钟的“临界状态”,直接产生“第三状态”。

其次,从外部来说。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天真,把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过于理想化和美化,往往幻想、憧憬多于现实,但是社会却以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理念影响和熏陶着他们,并兼有痛苦和磨难冲击着他们,如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不幸,或在学校和社会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一旦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相碰撞时,他们要么产生过激行为或急躁的情绪;要么怨天尤人、消极等待或自暴自弃,进而对自己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自甘流俗,茫然不知所措,势必诱发“第三状态”。同时,中学生还受到多重压力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教师、同学以及升学的压力等。另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所以,“第三状态”是学生心理压力太大的求助信号

因此,教师在了解原因后,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尽快帮助中学生摆脱“第三状态”的困扰,以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去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达观。所谓达观,就是要懂得社会与人生变化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告诫“处于第三状态”的中学生: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都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发展,总会有如意之事,也有不如意之事,但面对困难和问题决不能泄气。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善于找出困难和问题的症结,“山穷水尽”就一定会“柳暗花明”。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的。”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心理防御。帮助中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第三状态”。一是要有充足的睡眠。从心理机制来说,睡眠时人的身体、心理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身体内部机制的协调与完善,使人容光焕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二是要注意用脑的保健。用脑要适度、卫生,教育中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应做适当的休息,切记超负荷学习。三是要善于疏导发泄。如提笔写信给自己远方的亲友和同学,把自己的郁闷甩在空气中,洒在信笺上,记在日记里,这样经过一场自我渲泄后,肯定会感到如释重负,轻松许多,使自己从疲劳中解脱,从困扰中突围,以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第三,在具体方法上下力气,做文章,帮助中学生远离“第三状态”。可采取如下方法:①“游戏转移”法。即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让“第三状态”学生参与其中,进入角色,忘记疲劳,用于转移注意力,释放体内积聚能量,调整机体平衡,有助于摆脱内心烦恼。②“情感交流”法。即以彼此感到新异的方式进行深层次的心理交流,让“第三状态”的中学生感悟到教师和同学的真情和爱心,使情感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第三状态”便会在这种深厚友谊交流中融化。③“认知提高”法。即教师通过心理辅导对“第三状态”的成因进行客观科学的剖析,教育学生不怨天尤人,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现实,解剖自己,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确立求真务实人生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④“行为训练”法。即与“第三状态”的中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全方位的行为程序表,进行行为训练,以机体的一些随意反应去改善机体的另一些非随意反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从而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使“第三状态”的紧张、焦虑、疲倦等得以消除。这一训练过程每取得点滴的进步,都是对健康心理和行为的正强化,可以于了无痕迹中超越“第三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