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观澄清法——价值观澄清法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拉斯思(L.Raths)、西蒙(S.Simon)和哈明(M.Harmin)等为代表。这个学派的早期观点认为,教师、咨询者、父母、领导者决不能企图在青年人中直接劝导和慢慢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将会妨碍青年人正在发展的那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者的任务仅仅是为个体价值观的选择和确认提供一种情境或机会。
价值观澄清法的运用要具备四个要素:首先,选择一个负载价值或道德的主题或问题,比如一个与友谊、家庭、健康、工作、爱情、性、毒品、闲暇时间、个体的趣味以及政治等有关的问题。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来选择也可以由学生来选择。其次,教师、咨询专家、父母或组织者要把所选择主题或活动向参加者介绍,帮助并促使参加者理解、思考和讨论这个主题。第三,在活动和讨论期间,教师、父母、咨询专家、组织者要保证关于主题讨论的所有观点都得到同样的尊重,活动和讨论场所要始终充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气氛。第四,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被咨询者和其他的参加者在考虑活动主题时,要运用七种专门的“价值步骤”或“价值技能”。这七种价值步骤是:理解人们奖赏和珍视的东西是什么、公开用合适的方法肯定一个人的价值观、检查那些可供选择的价值观点、用理智的方式来考虑多种选择的结果、在不受同伴和权威压力影响下自由做出选择、用一贯和重复的形式来履行一种价值观。
2)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其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是通过两难故事的方法来进行的。他的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要呈现一个价值或道德两难问题;其次,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第三,检验推理;第四,反思个人的见解。这一教学过程的特色不在达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而在于用一种开放的格局求得学生思考各自的见解。
3)讨论法——讨论法最初被科尔伯格和他的同事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讨论法的目的是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单个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时的认知意识冲突,以促进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讨论法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效果。比如,德汉(Dehaan,1997)在一项有关15~18岁美国儿童的准实验研究中发现,采用科尔伯格两难困境讨论的道德班的学生在社会道德反应的成熟性、道德判断的原则性等方面比控制班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有研究者指出了讨论法所存在的缺陷:首先,任何基于讨论基础上成功的活动都依靠学生们的态度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技巧;其次,讨论是在公开场合,当一个人面临着检查的挑战时,并不利于改变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第三,讨论法是一种依靠经验的方法,也是一种常规的方法,有时并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www.xing528.com)
4)公正团体法——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及其同事为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经过一系列实验建立起来的方法。公正团体的目的是要在团体中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风气,教师要在团体中推行亲社会的标准,围绕成员间的团结,在关怀、责任、义务等集体标准方面提出要求。公正团体特别注意团体内道德风气的建立,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强化达到目的。对教师来讲,运用公正团体技术,必须注意建立一个公开的班级风气,确定有效的团体活动时间,鼓励学生们的交往以及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技能等。研究(Power,1989)表明,公正团体法可以使学生增加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同感,还会增加对班级和学校利益的责任意识。
5)班级规则的形成和讨论——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制定学校的规则和纪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规则的本质,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对公民权力及责任的理解,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决定,并能够在面对不公和误解时能作出积极的和正确的反应,还能够发展学生自律的需要,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研究(Garner,1992;Nobes,1999)认为,在制定纪律和规则时与学生商量后再确定,将会更加激起学生对规则和纪律的遵守和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