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这一术语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工业部门,用于指电子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后来这一概念以及“本质安全化”的理论和方法被工业安全技术人员接纳并推广,作为对技术系统安全性能评价的原则之一。
关于本质安全的定义,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质安全化是针对人—机—环境整个系统而言,可谓之系统本质安全化。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机—环境系统,在一定历史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使其具有较完善的安全设计及相当可靠的质量,运行中具有可靠的管理技术。其内容包括人员本质安全化、机具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人—机—环境系统管理本质安全化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本质安全化的概念仅适用于物质环境方面的本质安全化。因为:①人的生理机能根本不可能是本质安全化的;②人是不停地接受外界特质、能量、信息作用的客体,又是异常复杂的物质与精神不断循环的系统,要达到本质安全化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本质安全化”是指通过本质安全化的手段、方法,达到对人无损无害。
两种观点不同,但都充分肯定了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对于预防事故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在现代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人们研究最多、成果最多的也是系统的本质安全化技术。它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安全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改进和促进作用。
为了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的,安全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其基本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了实现系统本质安全化的基本方法。
(1)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导致事故和毒害事件的发生条件。即针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物质技术措施,使其从根本上消除,这是防止发生事故最理想的本质安全措施。主要有:①以安全、无毒、低毒产品代替危险、高毒产品;②按本质安全化要求,重新设计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形状和选择能源;③消除事故可能发生的必需条件。(www.xing528.com)
(2)在设备或技术系统中应能自动防止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和工艺异常。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和工艺异常是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设备及其系统应有自动防范措施,否则必然导致事故发生、人员伤害、设备损坏,还可能引起燃烧、爆炸。采取自动防范措施的主要方法有:①用机械的程序控制代替手工操作,是保证安全、防止错误人员操作的根本途径;②积极进行自动化和机器人的研究、生产,逐步替代人去从事险、脏、累、尘及其他人们不愿从事的工作;③采用安全装置,安全装置一般由机器制造厂商设计安装并随机器销售,这些安全装置有:自动监测、报警、处置装置,屏护装置,自动和联锁装置,保险装置,密闭装置,以及指示灯、安全色等辅助性安全装置。
(3)设置空间和时间的防护距离,尽量使人员不与具有危险性、毒害性的机器接触,这样,即使发生事故也不能造成伤害,或减缓伤害程度。具体的方法有:①将具有危险性、毒害性的机器封于特定场所,如抗爆间、密闭室、“安全壳”等,使之与人员及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行空间隔离;②在人员与机器之间或机器周围,设立隔断墙、防火墙、防爆墙、抗爆屏障、防泄堤及避难设施(安全滑梯、滑杆、通道等);③围栏、护网可起部分隔离作用,只用于其他隔离措施无法实行的情况;④时间隔离是为避免相邻作业发生事故后相互影响而确定错开作业时间,达到隔离目的,但它会因人为因素而失效,所以只在其他隔离措施无法实行时才运用。
(4)根据生产特点,作好安全措施的最佳配合。首先应研究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熟悉各种安全措施、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条件,然后进行选择、匹配,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安全措施的最佳组合中求取最大限度的安全效果。对重要、危险的部位要采用双重、多重安全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本质安全化原则和技术对于从根本上认识风险、消除事故和危害事件,防止人为失误、系统故障可能发生的伤害,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措施。这种措施贯穿于技术方案论证、设计以及基本建设、生产、科研、技术改造等一系列过程的诸多方面,它对于指导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工作有重大的意义,故此,“本质安全”的原则在安全设计、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实现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就需要认识技术风险,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因此,风险管理是实现系统本质安全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