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乔瓦尼·卡佩里诺(Pier Giovanni Capellino)
Almo Nature的创始人
有一天,一个好心人遇到一只狼。它从容不迫,凝视着对方的双眼,这个好心人被它的野性所吸引。他们一动不动地彼此对视了一小会儿,好心人问:“我知道,你们生活艰辛,有什么人类可以帮忙的吗?”狼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请忘记我们吧!”
2017年1月底,我又踏上了寻狼之旅,不过这次不是远赴美国的怀俄明州,而是在德国本土。我与四位朋友(我们几人曾多次一起去黄石观狼)去了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的文德兰地区,虽然我们都认为在那里遇到狼的概率并不大,但对于大家来说,知道文德兰有野狼生活已经很知足了,何况我们还将踏上它们的领地。
“我们为什么需要狼?”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我们住在杜波蔻德(Dübbekold),那是个只有几幢房子的小地方,距戈莱本镇直线距离约30千米,位于下萨克森州吕肖-丹南贝格县的格赫尔德(Göhrde)森林边上。格赫尔德国家森林是德国北部面积最大的混交林,那里是几只野狼的栖居地,但野狼很少或不经意间会吓唬(或吸引,取决于描述对象是谁)到森林里的徒步者。那天,我们一早就进入了森林。之前刚刚下过雪,这加大了我们发现狼的踪迹的概率,但至少我们能听到几声狼嗥。肯尼·肯纳(Kenny Kenner)是我们此行的向导,他昨天发现了一具新鲜的狍子尸体,它周围有狼出没的痕迹。
我们对森林、田野进行了四个小时的地毯式搜索。除了仔细地查看地面,我们偶尔也会回头观望一下,以免错失那些悄然出现在我们身后的家伙。可能我们弄出的声响有点大,毕竟我们有五个人,还有一名向导和一条狗,这样的动静对于狼来说,可算不上秘密行动。不过,搜寻到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我们在一条林间小路上发现了狼的足迹。前后相随的爪印,步幅长1.22米,不算爪尖部分的足掌印有8厘米长、7厘米宽。此外,我们还发现了狼的尿痕以及几坨混有毛发和骨头的粪便。“太棒了!”肯尼从包里取出装备,用夹子把粪便夹进装有酒精的玻璃容器中,以便后续对其进行DNA检测。他将这些地方及周边环境做了记录,拍了照片,顺便还向我们普及了包括狼在内的格赫尔德森林动植物发展史。
由搜寻结果我们得知,一对狼夫妻和六只幼狼就生活在附近,也许它们此刻正躲在灌木丛中窥视着我们。我们把天线设备调成接收状态,并清醒地知道自己正身处野狼的领地,这一认知让我们兴奋不已。
德国也有野狼,这在几年前可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数年来,为了观狼,我不得不远赴美国,而现在,我在自己的祖国找寻它们。兜兜转转间,我又回到了起点。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样,有幸进入狼的生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所以直到今天,人们在读叶森格伦[1]的故事的时候,仍然对它看法不一,从单纯的不值得信任到极度的恐惧害怕。在前面的章节里,我提到过因为野狼的存在,牧羊人担心自己的羊群,猎人们担心自己的猎物,而路人则担心自己的安危。人类与野狼的战争从未停歇,如果说以前的战争只是人直接针对狼的,那么今天野狼的出现则引发了政治生态各个领域的多项反对运动。
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人们害怕野狼。随着野狼的出现,那里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复杂。饲养者们不知道该如何去保护他们的牛、马、羊,也不知道如何去申领相关的政府补助和赔偿。对于他们来说,狼的存在象征着城市人及动物保护者对乡村人利益的践踏,这些人将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强加给乡村人,而乡村人根本不想成为野狼及其拥趸的朋友,因为狼绝对是个麻烦的邻居。
被咬死的家羊通常是野狼在附近出没的直接信号。狼是十足的机会主义者,它们会去吃那些比较容易得手的猎物,当然也包括那些没有被妥善保护的牛羊。狼会这样做,并非想借此激怒或威胁人类,而只是因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这些家畜成为它们的食物来源。而一旦它们了解到,这些无人看守的羊猎杀起来如此容易,它们就会一直将其作为自己食物的选择。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无法怪罪狼的这种行为,你不妨想想,若是你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盘牛排,那你还会进森林自己猎食吗?如果认为狼会拒绝这样的便利,那简直是在侮辱它们的智商。
因此,牧人一定要了解狼的想法,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牲畜。防狼电网和牧羊犬的组合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东欧或南欧有狼的国家,人们利用高大健壮的犬种看护牛羊已有数千年历史,这些狗把牲畜当作“自有物”来护卫。另外,驴子和骆驼也可以充当“牧羊犬”。
虽然设置防狼电网成本大、费用高,但联邦州会给予相应的资助。如果饲养者已经按照规定对牲畜做了保护,其家畜仍被狼猎杀,那么政府还会给予饲养者补偿。这些都是人类为与狼共存付出的代价,狼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
当牧羊人眼睁睁地看着狼冲入羊群,并咬死好几只羊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震惊与愤怒。但狼并不是嗜杀成性的动物,从行为学角度分析,它们不会把羊全都咬死,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没有谁会去断绝自己的食物来源。
在野生动物里,这种过捕现象(浪费能量的猎杀)是很少出现的,但我们确实看到野狼对羊群这样做了,就像臭名昭著的狐狸出现在鸡舍里一样,狼会一直扑杀,直到没有一只羊动弹为止。其实,狼每次要杀死、吃掉的猎物量与猎杀的难易程度以及人为干预都有关系,因为家畜大多被关在栅栏里,空间拥挤,不易逃窜,所以对于狼来说,它们就成了比较容易得手的猎物。
而且被杀死的羊并没有被吃掉,就那样横尸在羊圈里。自然情况下,狼都会尽可能把猎物吃光。但在过捕行为中,我们看到狼没有去吃杀死的羊,因为来回奔跑逃窜的其他羊打断了狼的进食行为,并一再激起它们的猎杀欲。
在一次自然保护大会上我和饲养者们聊天,他们愤愤地说自己并不是在养羊,而只是在养狼,所以打算放弃畜牧业,而且他们也负担不起那些防护措施的费用。“我还没填完申领资助的表格,狼就已经在肆无忌惮地吃我的羊了。我们讨厌狼,就像讨厌乌鸦、田鼠那些破坏农场的动物一样。”一位年轻的牧羊人愤怒地说道,“狼死绝了才好。”
有些人认为人类是万物之首,因此可以决定其他物种的生死存亡。其实,这些人根本连生态关系都没弄明白(或者是不愿了解)。他们固执己见,拒绝改变。其实,他们若能以开明的心态去适应新情况,也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比如在牧羊的时候得到狼的帮助。
狼也是可以成为羊群守护者的,这件事虽然鲜为人知,但的确令人神往。通常,野狼对于“安全”食物的定义完全来自父母、兄姐的传授。在德国,野狼的食物一般是獐子、麋鹿和野猪,例如在萨克森州,狼的食物中94.9%是野生有蹄类动物。也就是说,按照狼的习性,如果狼从未吃过羊肉或小牛肉的话,那它们是没有兴趣把这些动物当作猎物的。
还是在那次自然保护大会上,一位牧羊人聊起了他利用狼的上述习性,让狼为己所用的故事。他自豪地给我讲了“他的狼群”的故事:“有七只狼生活在我们附近,它们在标记领地时会路过羊群,我偶尔可以看到。它们之中有狼曾经试图贴近电栅栏,但被电击倒了这只狼认为是羊‘咬’了它,并将此事告知了家人。最后,这个狼群没有杀过一只羊,反倒是羊群因为狼对领地的捍卫而受到了保护。”“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牧羊人说,“我现在非常留意,不让自己的狼被别人伤害。”
只要那七只狼还生活在那里,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就会持续下去。除非狼群迁走或者头狼被杀,现状才会发生改变。我们要时刻牢记,与我们打交道的是具有极高智商和超强适应能力的物种,而人类一成不变的日子也该结束了,我们现在必须学会与狼共存,就像狼适应我们的存在一样。此外,人类还要做到比狼更明智一些才行。
人们对狼的看法一直在改变,特别是在南欧,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人们早已能轻松地看待与狼共存的问题了,而在德国,野狼爱好者们还认为与狼生活在一处是一件充满戏剧性的事情。在那些国家里,如果有狼咬死羊,牧人们也会愤怒,但他们不会因此就对那些“灰毛匪徒”提出极端过分的要求。
我们的向导肯尼·肯纳是德国自然保护联合会(NABU)的狼大使和狼问题顾问,他常常会给牧人们提供关于家畜保护的建议。他向我们说起了他曾经与一名罗马尼亚牧羊人的对话,肯尼问这位牧羊人,如果野狼咬死了他的羊,他会怎么做。牧人回答说:“我会感到羞愧。”
这答案令肯尼震惊,他不解地追问:“羞愧?什么意思?”
“我对自己的家畜感到羞愧,因为我不是一个好的牧羊人。我本该对它们负起责任,不让它们遭遇不幸。”
作为牧羊人,你可以不爱狼,但是要足够爱自己的羊,保护它们免遭狼的侵袭。真希望德国的牧羊人也能够有这样的觉悟。不抱怨、不推卸责任,更不要无休止地谴责狼(因为它们只是为了生存),牧人们做到自己该做的,接受生活的现状,承认狼与我们共存,而这样做也将成为对狼的切实保护。
狼正跑过被电栅栏保护得很好的羊群
在德国如果试图为狼做宣传,那你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一定的幽默感,因为对于野狼这个话题,人们几乎会跟对待其他极端话题(如难民)一样,冒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
若干年来,网上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行李舱狼”的阴谋论说法。该论调声称,狼是被人用卡车从东欧运到德国,并丢弃于此的;还有人说东欧人专门饲养杂交狼,然后把它们非法越境运送到德国。因此,生活在德国的狼并非纯种狼,不该享受保护。好在这些论调最后都被科学研究悉数反驳,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由于“行李舱狼”的说法总是定期出现在与狩猎相关的杂志或论坛上,为了一劳永逸地驳斥这一论调,柏林联邦警察局于2014年1月27日发表了一则相当有趣的媒体声明:
2013年11月初,有报道称联邦警察在一辆白色大众T4车上扣留了一只“荒原狼”。但该“荒原狼”并非北美郊狼,而是一辆同名自行车制造商生产的自行车,该自行车是运往东欧的14辆赃车之一。之前做出不实报道的记者……是由于失误,还是由于听过同名摇滚乐队荒原狼(Steppenwolf)的歌曲《天生狂野》 (Born to Be Wild),我们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那位不知名的警官与赫尔曼·黑塞小说《荒原狼》中的主角一样,遭受了内心的折磨,从而想在幽默中调和他精神分裂的那一面……
事实上,所有在德国生活的野狼都是由自然途径进入德国境内的。也就是说,这些野狼并不像某些生物学家或狼问题专家所说的那样是被还迁安置的,而是自然迁徙到德国境内的。被还迁安置意味着,不在某地生活的物种,或是以前有但后来濒危灭绝的动物,被人为地迁回该地区生活,例如,在1995年至1996年年间,31只灰狼从加拿大被迁居到美国黄石公园内安家落户。相较而言,第一批来到德国的狼则是在柏林墙倒塌后,自己进入德国境内生活的。
媒体的确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野狼的态度。自1991年起,我开始发行《狼杂志》(Wolf Magazin),并在每月一次的在线时事快报中汇总报道关于狼和其他大型犬科动物的信息。但近几年来,我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分辨信息的真假上。那些媒体只关心制造舆论,在标题中加上“狼”的字眼来博人眼球,拉拢读者,例如“汉堡惊现狼群”这样的大标题,抑或是让人们充满假想的“20只羊悉数死亡,难道有狼出没?”,而在这样的文章中,除了投机的推测和人为的文字矫饰外,根本没有背景描述及相关调查分析。(www.xing528.com)
更过分的是,很多被假想的“狼”经证明其实只是野狗而已,毕竟对于外行来说,很难准确地分辨野狼和捷克狼犬。
在狼的问题上,互联网也大量介入,人们可以登录某些论坛来了解狼的详细情况,不过这些论坛上的观点几乎都是非中立的。
所以,我在此建议:如果你想搜集关于狼的信息,像是它们在哪里安居?正在做什么?它们做过什么事情?那就请你仔细比较一下那些报道,不要偏信所谓的专家言论,审视那些代表利益集团的媒体报道的正确性。其实,好的信息只来自有狼生活的那几个州的环境局新闻部,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找到有关狼的可靠消息。
在格赫尔德的周末寻狼之旅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游客,通过聊天我们得知,他们选择来国家森林度假不仅因为这里的宁静、天然,还因为这里有狼。其实,“与狼共存”的好处之一就是野狼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元素。不论是狼群固定生活的地方,还是只能偶尔见到狼的地区,都有狼迷前往。他们来自德国各地,甚至是从其他国家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亲眼看见野狼的身影,亲耳听到野狼的嗥叫,或者可以捎回一些和野狼有关的纪念品,像印着野狼的T恤、杯子什么的。这些人的到来拉动了那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增长,因为他们会选择名叫“七只小羊”的度假屋入住,在餐馆里点上一份“狼宴”套餐,抑或是在纪念品商店里买一瓶名为“狼血”的烧酒。由此可见,人们确实在慢慢尝试去适应与这些大型犬科动物在一起的生活。
肯尼和妻子芭芭拉·肯纳(Barbara Kenner)就开了一家低碳环保酒店。在那里,他们每年多次为亲子家庭提供“观狼周”活动。2014年,这项亲子活动还荣获了德国国家地理杂志(Geo Saison)颁发的旅游业金棕榈奖(Goldene Palme),该项目主题为:谁害怕狼?
德国重新成为有野狼生活的国家,并会持续下去。国民们似乎也在慢慢学习如何与这种颇有争议的四条腿动物一起生活。在与野狼共处了20年后的今天,事实告诉我们:并没有发生类似“小红帽”被狼吃掉的事件。德国自然保护联合会曾委托德国社会研究与数据分析公司(简称“Forsa”)于2015年9月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接受狼的存在,且每两个人中就会有一位对狼抱有好感。
但那些对野狼持中立或不明确态度的人群并不会主动参加这类问卷调查。其实,这些人也认为狼很迷人,可能也会期待在自己度假时听到一两声狼嗥。不过,如果让他们独自在森林里与狼邂逅,他们仍然会觉得不安全。这些人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如何尊重大自然,同时他们也会确保孩子免遭一切可能的伤害,像是攀爬高树、在不熟悉的水域里游泳,或是窜进有安全隐患的灌木丛,等等。但不论他们愿不愿意,孩子们还是有可能遇到狼。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明白怎样与狼打交道,因为人类对待狼的态度最终将决定狼的存活。
现在,野狼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其实已经不再是原始自然与荒蛮的代表了。作为喜欢在人类垦殖地上生活的动物,野狼能够悄无声息地成为人类的邻居,只有在破晓或黄昏时分,人们才会不经意地看到野狼从村庄里跑过。所以,没有什么是习惯不了的。在德国上劳齐茨地区,人们已经和野狼共存了很多年,野狼在村镇外绕行,有时在夜里或者白天跑过屋舍。在那里,人与狼时常邂逅,而且大都是直到撞见的时候,狼(人)才意识到,原来两条腿的人(四条腿的狼)就生活在附近。
特别是在夏天伊始,人们常会遇到狼,因为性成熟的青年狼开始远足去寻找自己的领地。此时的它们绝不像某些论调所说的那样“摈弃天性的胆怯”,置人于“危险”之中。实际上,狼的表现淳朴而简单: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青年”踏上探险之旅,顺便接近汽车、房屋或一两个徒步者了解一下。就像人类的孩子一样,它们在通过自己的经验了解生活的面貌。
往往在这个时候,人类也有要肩负的责任,那就是不要让野狼通过我们的某些举动,例如喂食,来认定我们这些两条腿的生物非常友好,否则聪明的青年狼很快就会学会亲近人类。所以,请谨记:绝对不要投喂!不管是对狼,还是对其他野生动物,这都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就在我写本章内容的时候,一段公开的视频引起了人们的轰动。视频是一名拖拉机司机拍摄下来的。在视频中,一只青年狼慢腾腾地从下萨克森州的某处田间走来,显然它打算横穿马路。就在此时,野狼与马路上的一位北欧女士不期而遇。看到狼的瞬间,那位女士立即陷入惊恐,并冲着狼大声尖叫。野狼被她的举动吓呆了,迷茫地立在原地,直到拖拉机司机对它喊“走开!”,那只狼才慢腾腾地走掉。随后,各路媒体对这件事做了不同程度的报道,从“惊恐瞬间——野狼接近女性跑步者”到“野狼尾随女性跑步者”,而一些利益集团也马上把此事升级为“需要采取必要行动”的大事,因为野狼“过界”了。我不禁想问:过了哪条界限?发生了什么事吗?没有,什么事都没发生!不过是一只青年狼在田间行走,出于好奇看了人类一眼,然后继续前行罢了。除此之外,并没出现其他状况。然而,针对该事件的夸张宣传却再次说明了,建立人狼之间的正常关系在德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法律明确规定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对野狼采取必要的行动,相关条文可以在任何一项野狼管理条例中查到,但上面视频中所描述的突发事件肯定不属于该范畴。在德国,或说在全欧洲,野狼都是受严格保护的物种,并且这种保护是持久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去学习如何与它们一起生活。
当然,还是会有害怕野狼的人。这些人的恐惧有时并无理性缘由,但确确实实存在。作为野狼保护者的我们必须承认并严肃地看待这一问题。[2]
其实,遇到狼时,感觉害怕是正常的,因为人都会对陌生事物感到恐惧。而且,恐惧并不因为我们假装它不存在,就会消失。所以人们需要的是去勇敢地面对,有的时候真的只是坚持一下就可以挺过去的。
我一定要讲讲那些我佩服的孩子,因为他们在面对陌生事物时表现出来的勇气超过了成年人。当时,我在策勒(Celle)附近的一个学校做报告,我问学生们有谁见过野狼。两个女孩子犹豫地举起了手,说她们曾经在森林里遇到了三只狼。
我间:“你们害怕吗?”
她们使劲地点了点头。
“那你们有做什么吗?”
“没有,我们吓得站在那里不敢动,然后那三只狼就走了。”
太棒了!两个孩子采取了最正确的做法。几天后,她们的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那两个小姑娘现在可自豪了,因为自己见过真正的野狼呢!
孩子们是我们打破偏见的希望。他们开放、勇敢,乐于接受新事物,并且本能地与动物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而这些都是我们成年人所缺少的。
真正的野狼不比保护者们口中所描述的家伙更好或更差,前面提到的诸多矛盾在将来依然会存在。一百多年前,很多大型猛兽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失踪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切实有效的努力,近年来,它们才再次现身。狼、熊和猞猁的回归算得上是跨世纪自然保护的伟大成就。多年来,我专注于野狼的保护工作,看到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今天人类已经不再需要拯救野狼这个物种了,而是在尝试学习如何与它们共存。
我们的目标也不再是拯救濒危的狼群,而是要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家园之中。在那些人与狼产生矛盾的地方,我们需要对于实际问题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我们不需要让人人都喜爱狼,只是尽力让大家能把野狼作为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来接受。
我们谨记自己的任务不是去操控自然。干涉狼的生活也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做的只有:保护野狼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
改变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还会产生不愉快,因为过大、过多的变化会使人惊恐,出现抵制、恐惧、压力等难以忍受的情绪。但是请你放心,一切改变终将成为习惯。届时,你会明白,与狼成为邻居并没有那么糟。它们并不会吃掉我们的小孩或家犬;偶遇时,野狼甚至会给我们让路。而在森林里徒步的你可能早就不在意那里是否有野狼了,或许还要诚挚地感谢它们,让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去感知森林。而这一切能够成为可能,皆因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野狼。
总有那么一天,人类会觉醒并意识到,自己早已习惯了与野狼在一起的生活。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听到“狼”这个字的时候,不会再感到惊恐了,取而代之会是微微一笑。
还记得我们这次观狼之旅的目的吗?人类在发展自己的时候,通过农业、林业、狩猎和采矿重塑了大地。为什么在这样一片已经被人为改造过的土地上,我们还想看到野狼的身影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希望如此。是的,的确有人不喜欢狼,但是更多的人却希望野狼能够存在,因为生活在一个有狼出没的国家里,感觉会更好。现在,狼、熊和麋鹿都已回归德国,我们的土地也因此比百年前更加自然和健康。
我和朋友们最终没能在格赫尔德看见野狼,但我们寻到了它们的踪迹,知道它们就生活在那里,这已经令我们感到无比幸福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甚至觉得随时都可能在自家门前看到有野狼出没!
【注释】
[1]《列那狐的故事》(L'histoire de renard léna)主要角色之一,是一只拥有男爵爵位但又愚蠢贪婪的雄狼。——译者注
[2]在附录中,我对遭遇野狼时的最佳做法将有提及。——作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