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首先应该知道,音乐特定的音响变化与人特定的情感变化存在着同步对应关系,其组织形态、非语义性特点与人的情感、意志有同型同构的联系,所以它最容易作用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动作和情绪,最终蕴积成学生的品格、思想、行为和修养。“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从先贤之论,可见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何等之深。音乐教学必须利用音乐这种感人至深的特点,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情操的塑造。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利用音乐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反映出思想、伦理、道德等理性内容,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逐步理性升华,使其不断作用于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行等修养方面,直到把学生的思想情操升华到美的崇高的境界,以塑造和构建其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尤其善于表现审美情感,因为用音乐抒情是最生动、深刻而细腻的,尤其与非音乐因素结合成歌声时,明显地缩小了个体审美体验的相互差异,使感情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更易于理解。音乐教学必须抓住这种审美特性,以情动人。所以音乐教师必须以真挚的情感投入,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法中的感情的力量,用富有情感的范唱、范奏、朗诵歌词、生动的指挥感染学生,用正确的情感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情感投入。除此之外还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亲切的教态和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感受,通过优美的歌声、娴熟的演奏、动听的语言、艺术的形体、感人的神态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当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时便会升华成理性的领悟,从而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教学可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等。要使学生懂得,不但要在音乐教学中学到歌曲、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优美的音乐获得审美乐趣和审美教育,以及从乐趣和教学中升华出来的理性认识。当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单纯的悦耳发展到高层次的动心,便是音乐教学审美理想的初步实现。它是一个是潜移默化的、逐步发展的时间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高质量地上好音乐课本身内容,更重要的是始终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的变化,始终用音乐的陶性功能(音乐陶冶人情感、性格功能的简称)促进学生逐步脱离对音乐纯生理性的情绪体验,从音乐的愉悦感中脱胎,在音乐与心灵共振中提炼,使其发展到高尚的思想意识境界中去;促进审美对象的许多非智力因素(自制力、耐力、毅力、自信心、专注力和适度等)的同步发展,使审美对象趋向完美;使音乐教学从一般的唱歌教学、技术教学、欣赏教学转型为审美教学、人格教学、素质教学。所以,音乐教学首先必须严格防止庸俗的、情调低下的音乐进入课堂,将淡化生活、淡化思想、淡化政治的靡靡之音排斥在课堂之外,将摇动、挑逗、宣泄的音乐拒之门外,取而代之的是增加时代感强的优秀的音乐教学内容,不断提高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中地位和作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