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研究:音乐艺术与大学生音乐教育

深度研究:音乐艺术与大学生音乐教育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艺术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从始至终贯穿的审美性本质,而情感性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又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此外,艺术的多样性使其以不同划分方式形成多种艺术门类。传统教育的弊病在于以统一化标准进行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也是如此,统一化的培养方式完全背离了音乐教育本质,对于艺术感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深度研究:音乐艺术与大学生音乐教育

为了探讨音乐艺术的性质,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艺术”这个词,但由于古今中外、各个理论体系中对其都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因此我们这里只讨论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看,普遍认为艺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以及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出了“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艺术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从始至终贯穿的审美性本质,而情感性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又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早在我国古代的文论著作《毛诗序》中就提到,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是用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行子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表达了艺术的情感性特征。

此外,艺术的多样性使其以不同划分方式形成多种艺术门类。主要的艺术门类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小说、诗歌、戏剧影视建筑等。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但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也不仅限于音乐的范围内,如使音乐教学更多地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利用联觉机制、多感官地进行音乐活动,也能促进艺术感的培养。无论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核心特征还是艺术门类等各个角度和学说中都可以看出,艺术与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它与人类情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从中得知: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是人对美追求的集中表达,是人主观的感性活动,也是人的情感的高度体现。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艺术感,即要以艺术的方式看待问题,就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感受结果的精神性而非物质实用性。以人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来看待人或物及艺术作品,其艺术化的结果是由精神创作出来的,而不是从实用性出发而产生的物质化结果。如果仅从物质需求的角度来看,艺术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不如一顿饱饭重要。

(2)认知过程的形象性而非语言性。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艺术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艺术的形象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是不能以语言的方式替代的。以艺术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的认知过程,就需要遵循艺术本身的形象性特征,进行直接的形象性认知。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www.xing528.com)

(3)体验过程的情感性而非物理性。音乐具有双重性,如果将它看作物理运动的过程,它就仅仅是物理声响;只有体验到其中的情感,音乐才能被称为艺术。艺术的方式就是要透过表层的物理特征,体验到音乐艺术内在的情感。

(4)以审美活动进行而非自然运动的。这里是指看待事物是否具备审美性,是用什么样的眼光、以何种视角去看问题,是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对待同一事物,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就是把它当作审美对象,得到的便是情感;用自然科学的眼光去看,把它当作自然运动过程,得到的就是物理运动。例如劳动号子: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它是民歌的一种,因而看到的是艺术情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它是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而发出的劳动者的呼喊,因而看到的是一种运动。

(5)艺术表达的个性化而非统一化。音乐艺术以情感为核心,而情感属于人的内心世界,由于每个人的心理运动规律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获得的情感体验还是感性经验,都是以个性的形式存在,从而将内部情感进行外化表达时,也必然应遵循艺术情感的个性化特征。传统教育的弊病在于以统一化标准进行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也是如此,统一化的培养方式完全背离了音乐教育本质,对于艺术感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